物价上涨可控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

  记者 董鑫

  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多家机构预测结果显示,春节因素将推高1月CPI涨幅,PPI趋升或将站上“6字头”。

  不过,在整体经济下滑、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重点的情况下,专家表示,物价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与之相应,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中性,扩大财政力度还有很大空间。

  1月物价预计温和上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按往年经验,节日因素会导致CPI有所上涨,但整体上会处于温和水平。

  在2月初举行的“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中,经济学家们对1月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2.47%,较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12月值(2.1%)涨幅有所扩大。

  经济学家们对1月P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6.37%,涨幅比2016年12月(5.5%)扩大0.87个百分点。

  胡迟认为,虽然1月份经济活动相对较弱,但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较平稳,因此PPI仍有较大概率稳步上升。

  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今年1月份PMI为51.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原材料库存指数与上月持平,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有所下降,其余7个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上升的指数升幅均在1个百分点内;下降的指数中,只有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其余指数降幅均在1个百分点内。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1月份PMI指数小幅下降,但生产指数继续保持在53%以上的较高水平,工业运行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等指数均有提高,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提高。表明工业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预期比较稳定,对春节后的生产经营所做准备比较充分。综合研判,2017年经济运行有望平稳开局。

  银河证券潘向东在“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中则表示,物价在2017年会有小幅上行,在6月左右物价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在整体经济下滑、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重点的条件下,物价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今年,石油价格上行可能性较大,燃料价格上行会一定程度上带动CPI上行,整体CPI增速比2016年走高。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16年12月PPI突然上升5.5%,这种增势不会持续太久。PPI的上涨因素中,房地产占大部分。目前在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成交额、成交量已趋于平缓,进而将影响PPI走向平缓。

  扩大财政力度还有很大空间

  胡迟表示,从政策面来看,市场期待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今年的宏观经济工作目标是稳增长,目前虽然是经济下行的趋势,但GDP增速不一定持续下降,到一定阶段或许会有驻点。国外一些机构就有对中国经济增速方面的乐观预测。”胡迟说。

  利率方面,继春节长假前调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央行节后首日同时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以及常备借贷便利(SLF)各期限利率,其中逆回购利率为2015年1月重启以来首次调高。

  袁钢明表示,此次上调幅度非常微小,不能构成货币紧缩的信号和方向。货币供给整体上依然保持原状态不变,只是对于房地产出现收紧变化,例如不少地方首套房优惠利率恢复到9折,这种合理的调控完全符合中央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和决心。

  财政政策方面,袁钢明认为,在经济下行阶段,财政力度不能减小。

  “2015年出现过财政收紧导致经济下滑的情况。扩大财政力度还有很大空间,目前的财政覆盖面停留在较低水平。”袁钢明说。

  胡迟表示,去年以来去产能、调结构、产业转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减少了无效供给,这都将支持经济增长。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保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需求。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