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是合理目标但要考虑时机

  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些跨国公司打算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出去,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它们的税收征管越来越严格。跨国公司缩减在中国的生产规模,可能只是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的措施之一,他们考虑到优化运营效率、整合资源和控制成本的必要性,进行相应战略调整。但税收的问题让人们联想到,最近国内也有企业家感叹制造业承受的税负与成本过高而导致制造业流失。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完善了对跨国公司的税收征管,可能使跨国公司的税负有所上升。地方税务部门发现,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利润率太低,有避税嫌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只是其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一环,没有定价权,且主要是组装业务。如果税务部门按照跨国公司的全球平均利润来计算征税的话,其在中国的工厂需要缴纳的税款就会增加。而这些工厂主要负责组装,在价值链上属于利润率较低的一部分。

  个别地方政府近年开展了打击 “合理避税”行动,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在2008年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定为25%之后,中国取消了一系列的对外资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前,中国各地采取包括税收减免等在内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 让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事实上,随着中国各种成本的上涨,以组装为主要业务的制造业工厂利润率变得非常低。

  对于一些地区而言,这些组装工厂占据庞大的土地以及其他公共资源,但是利润率又很低, 贡献的税收很少。因此,目前个别地区出现了一种趋势——腾笼换鸟,希望引入盈利能力更强的企业,而低利润或亏损的企业则迁走。这也符合国家提倡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应当说,这些目标是合理的,不管是为了增加税收,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于,实施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腾笼换鸟应该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有些时候,笼子腾出来了,鸟却没有来。目前个别地区,出现了企业撤离的现象,却没能引进盈利能力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

  目前,美国新当选的特朗普总统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关税以及减税优惠吸引制造业回流。这可能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一定冲击,原先低利润的制造业现在成了 “创造就业” 的救星。因此,中国舆论比较担心,在各种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流失的情况下,税负会让中国进一步丧失吸引力。

  结合国内与国际的形势来看,地方政府实施腾笼换鸟政策,需要有更长远且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腾笼换鸟会带来阶段性的阵痛,对此应该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要平衡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维持中国制造长期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低利润的企业迁走就长远而言未必是坏事,但考虑到工厂关闭可能对地方的就业与经济增长造成冲击,腾笼换鸟要考虑到当前的需要,应该循序渐进,以减小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有助于本地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也能吸引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入驻。

责任编辑:杨帆 SF034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