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东北产业工人话振兴

  □记者 王春雨 王炳坤 姚湜 杨思琪 沈阳 长春 哈尔滨报道

  站在绝缘包扎工作台前,34岁的徐鑫麻利地缠着线圈。她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的一名女工,从技校毕业后到线圈分厂工作已15年。徐鑫说:“以前干多干少没差别,月工资最高没超过3000元。现在不一样了,我全班一天能加工完成90个线圈,每月累计工分从原来的三四千涨到了七八千,拿到手7000元是常事。”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副书记矫建伟介绍,从2015年10月开始,分厂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打破奖金在年底统一平均发放的“大锅饭”,改为将奖金分成设备维护基金、质量基金、安全基金等8类,对各个领域有贡献者进行奖励,改革后一线工人平均工资可达6000元。

  岁末年初,记者走进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部分矿区、厂区,了解一线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他们在东北经济转型脱困中的所思、所想、所盼。

  “穷人就别请‘保姆’了。”这是鞍钢股份无缝钢管厂技术“大拿”金鑫对改革的一个直观感受。下班前,他还要打扫卫生,归置材料、备件等,而这些工作以前都是由企业雇专人完成的。金鑫说:“2015年下半年以来,鞍钢清理劳务用工,要求在岗职工一专多能。原先一个班有51人,现在降到37人,活虽然多了,但月收入增加1000多元,这让工友们干活更有奔头。”

  两套60多平方米的老住宅内,沿着墙壁钉了一圈一尺多宽的木板,下面放上一排小凳子,这是辽宁阜新矿业集团恒大煤业公司停薪留职员工张磊办起的“小饭桌”,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余辅导和照料服务。2016年6月,记者第一次采访张磊时,刚创业的他还在为客源不足而发愁。这次回访,张磊笑着说:“你看看,来我们这里吃饭、写作业的学生已经从10多人增加到了33人,一套房子都装不下了,又临时租了一间,每月利润已经超过4000元了,还雇了一个阿姨帮忙。”

  尽管部分企业、部分地区在东北经济脱困中已经出现“亮色”,但是,转型的阵痛仍然存在。

  据辽宁省发改委统计,全省2016年已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327万吨,其中国有煤矿1200万吨,涉及职工3.2万多。其中,阜新矿业集团需分流职工2.8万人。

  阜新矿业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2017年集团将对基层厂矿实施工资定额,亏损企业工资总额将被削减,可能出现几个人在一个岗位轮流上岗的局面,大家平分一个岗位的工资,“许多人不愿意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王爱丽认为,在转岗分流方面,不少地方缺少替代产业,就业安置压力大。一些工人在收入和岗位稳定性问题上的诉求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但可提前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纳入后续保障体系。

  针对转型过程中的人员安置问题,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出台具体的产业工人买断和离岗安置政策,尤其是过渡期间的保障措施。此外,建议继续为煤炭等资源型企业酌情减免税费,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杨帆 SF034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