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5日00:25 经济观察报

  张燕生:2017年全球化风险大于机遇

  宋西整理

  第一个问题谈一下国际,2017年我们对国际结构性的变化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2017年传统的全球化可能进入间歇期,全球化的风险有可能大于机遇。因此在有这么多不确定性的2017年,我们怎么能够防范好风险?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是2017年这些表象将会对在座的企业家产生哪些直接影响?我就讲谁没有浪费过去八年全球经济的低迷,谁就拥有未来。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企业和哪些人在过去八年没有浪费危机,没有浪费下行,是谁?

  从去年开始,美国的出口好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出口好于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出口好于亚洲。过去八年的低迷,在这个低迷下面,人们在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方面的努力是不同的,因此在今天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

  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世界经济现在面临着“三元风险”。第一元是我们讲的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互联网+,所有我们所期待的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和技术,没有改变全球劳动生产率持续减速的趋势。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们谈太多的速度,我们谈太多的规模,我们谈太多的总量,而在所有的这些东西的背后,一些最重要的结构的调整,包括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增值,在很多地方被我们给遗忘了。

  从中国来讲,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八大以来,初步确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有三个基本的点,即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这三个词串起来是什么意思呢?串起来就是新35年如何处理好短期的稳定、中期的结构调整和长期的体制转换,对未来35年的中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2016年无论是股市的波动还是汇市的8.11还是后来的房市、债市都告诉我们,短期的不稳定尤其是金融风险已经危及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因此2017年稳是大局。

  在这种情况下,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告诉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需求。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生产者,因此,中国的新35年,核心就是新供给如何能够满足新需求。

  第三,我们就讲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好企业真正要想从过去35年汗水驱动的增长转向创新驱动,至少还需要五年。五年后,他们的增长模式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从现在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我们的企业明白了,要想完成结构调整,就要在工业服务、生产服务上下功夫。而且我们明显地看到,从2012年开始,我们的创新开始形成一条新的趋势线。2025年后,我们的研发强度将达到2.7,这是今天美国的研发强度的水平。未来的十年,我们都是从旧常态转向新常态的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说用十年告别旧常态,用十年适应新常态,来实现一个结构的转换。有两个发动机对我们的转型是最重要的,即双创和双公。但是非常遗憾,我们现在谈双创谈得太多。而双公,是我们的短板。也就是说如何用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解决企业缺技术,缺品牌,缺人才,缺订单,缺资金,缺转型的经验和能力,是企业的短板。无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外国的企业,调查的时候都会说,我们现在缺高素质的员工。那么想要高素质员工,就要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包括职业教育的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班、博士班。但是职业教育要靠政府、社会、企业合力,也就是有效的市场要和有为的社会、有责的政府结合起来,来帮助企业解决转型之痛。

  总结起来,就讲三句话:第一,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第二,下一步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支点。第三,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巨大商机。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本文系在第10届BCA中国汽车榜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本报实习记者宋西整理)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