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3日23:44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老龄化社会到来,解决因病及年老原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问题成为热点。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泰康保险集团执行副总裁,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她今年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北京市长期护理体系的建立。 

据李艳华介绍,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人口结构数据,以及失能流行率进行预测,预计 2017 年北京市总失能人口约20.39万人,其中失能老人约17.94万人;失能人口总照护费用约75.02亿元,其中失能老人照护费用66.03亿元。因此,她建议,北京市需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体系。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目前已在全国15个城市进行试点,今年北京也将在石景山区启动试点工作。李艳华在这份《关于在北京市加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提案》中提到,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应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功能,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引入多家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承担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工作,具体包括,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团体;建立包括失能老人数据在内的长期护理行业的数据,以便商保公司精准开发、合理定价;打破目前市面上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价格昂贵、设置年龄限制、产品品种单一等问题。

李艳华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应该坚持以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为主体,最大限度从区域、群体以及年龄层次实现广覆盖、降低人群逆选择、利用大数法则充分发挥保险作用。在李艳华看来,长期护理保险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险种,应该实现专款专用。

她解释,一方面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同属于长期涉老保险项目,配套措施多与养老服务提供相关;另一方面失能人群的医疗照护、需求等级和服务给付的评估也需要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分散因高龄、失能、失智等带来的护理费用的财务风险,不能单纯的归于养老保险或者医疗保险范畴。 

发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也需要更多配套设施的完善。李艳华在提案中也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专业长期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技能认证体系、加快定点护理院及照护机构的建设、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居家护理、建立长期护理分级评估体系等具体的建议。

此外,李艳华还提出,要重视对长护保险基金以及监管的制度制定。筹资定价的合理性、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以及基金运营的高效性保障了长期护理基金的可持续性。

对于长护资金的来源,李艳华认为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不额外缴费,保证社保五大险种的总缴费不变,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对六大险种的比例进行调整。方案二,采取多渠道筹资,同时促进商业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