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7日00:40 中国产经新闻报

  醒来吧,中国企业主的环保责任感

  文/杨泥娃

  一则企业偷排放事件,让窗外的雾霾又加重了一层灰色。

  德国名企德司达被中国上市公司龙盛集团收购后,其所属的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因夜间向运河偷排废酸2698.1吨,最近被扬州中级法院认定构成污染环境罪,判处罚金2000万元。

  根据《法制晚报》的报道,经过专业评估,这2698.1吨废硫酸平均浓度59.34%,数值超过构罪标准数百倍,且偷排地点河网密度高、水系丰富,已经引起相邻区域多处水厂被迫停产停水。

  乍一看,这与其他违规排放的企业没什么不同,但极为讽刺的是,这家公司先前在德籍总经理的管理下一直是遵纪守法的,而在管理权移交中方老总后,情况却出现了大逆转。

  从成立之初的2004年到换帅之际的2010年,德司达(南京)染料有限公司生产时所产生的废酸都是先中和处理,PH值达到要求后,再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置。但是现在,李某担任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他跟负责废酸处置的公司执行助理王军“狼狈为奸”,与其老板王占荣达成按每吨580元的低价处置废酸的口头协议,由其负责公司所产生废酸的处理。而王占荣却在揽到“生意”后,又以极低的价格将“活儿”转包给下家,后者则毫不避讳地将那些废酸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运至河中倾倒。

  如此环环相扣的利益“共同体”就这样将环保的本意置之不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金钱,他们真的就拿的那么心安理得吗?

  同样一家公司,在外籍人员管理下尚能遵纪守法,在我们国人的管理之下却对自己国家的法律熟视无睹,肆意妄为,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和悲哀。

  实际上,保护环境真的已不再是随意喊喊口号那么简单,近日,华北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日的雾霾已经让群众体味到了随意排放所带来的恶果,儿童不能享受户外的快乐,成年人需要依赖口罩呼吸,连自由呼吸的权利都被剥夺了,难道还不能让这些无良的企业觉醒吗?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国内很多企业都走上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很多企业主甚至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本就互相矛盾,高昂的环保费用让他们选择直接粗放式地排放。

  但是,在笔者看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其实是共生的关系,两者并不冲突,乱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主的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雾霾悬于空气之中,也压在人们心头,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丢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终将是害人害己。

责任编辑:周宇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