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01:31 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当下激发经济发展动力的三大突破口

  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当前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三大重点。深化国企改革的趋势是政府控制“国有资产”而非控制“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实现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国内外历史经验早已表明,一定条件下,市场化破产及债务重组可给予债务人经营好转的可能。去产能、降杠杆还应更多用市场化手段。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换经济运行载体,从以国企和政府为主的载体转换为市场化载体。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而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透露了部分明年工作的重大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平稳运行状态中。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经济增速可能高出前三季度。这从最新公布的11月宏观数据表现中可见一斑:外贸数据明显好转,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0.1%,为8个月以来首次转正;进口同比增6.7%,增速创两年新高,其中煤炭进口创18个月新高;乘用车销量依旧惊人,销量增幅近20%,前11个月乘用车已超去年销量;物价指数延续10月的企稳回升势头,11月CPI小幅回升,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3%,PPI继续快速走高,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3.3%。

  由此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能实现增长6.7%的目标,这自然会影响市场对2017年的预期。眼下各方的预期差别不小。市场有一种担心,2016年靠积极财政措施取得的增速,在2017年还能不能持续?

  当前国内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正如政治局会议所言,经济运行中仍有不少突出的矛盾,比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困难较大。如果经济长期处在L型走势中,今后将如何寻求新的发展突破?要回答这个问题,先须理清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周期性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从中央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显然已不是周期性的,而是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唯有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望突破重重困境,找到新的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稍早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就强调,要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国民积极性的改革。

  由于经济面临着严峻的结构问题、较低的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规模更大的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压力,劳动生产率走低更值得警惕。从多个指标来衡量,近年来我国劳动生产率都在显著降低。比如据朱海斌的总结,第一个指标是增量资本产出率,即每单位产出所需的资本投资额。该比率越高,投资回报率越低。我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从2006年的2.9升至2013年的6.6。第二个指标是白重恩和张琼提出的资本回报率,2000-2007年平均约22%,但之后大幅下降,从2007年的26.7%降至2013年的14.7%。第三个指标是基于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研究。摩根大通的分析显示,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从2006年至2010年的10.2%降至2011年至2013年的8.9%。

  那么,抓住哪些关键改革才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呢?答案很明确,那就是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这三大重点。然而经济有新压力,改革有新阻力,改革的推动并不顺利。而中国经济要想走出谷底,经济泡沫和诸多风险要想排除,只能靠促改革。

  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成立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公司,从“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型。这一改革设想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但遗憾的是,此后几年的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并不复杂,就是习近平主席说的“改革到深处就是利益”。在半政府半市场状态下活得很舒服的利益集团,对市场化改革形成了巨大阻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等多个文件,强调要按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依法依规建立和完善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化国企改革仍需大力转变观念。今后的发展趋势应是政府控制“国有资产”而不是控制“国有企业”。正如专家所言,国家对国企的管理要点是管住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更多投资收益来提供公共服务,增强国家财政实力。

  至于市场化改革,涉及价格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要素市场改革、政府改革、金融改革,也包括国企改革和法治社会建设。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研究者认为,市场化改革存在诸多难度。一是其复杂性和系统性,多种改革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改革启动后需要持续推进。二是涉及多方利益重组博弈,政府要转型服务,国企要放权让利,社会要法治规范,金融要放开竞争,要素要自由流动,特权要打破消除。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早已表明,一定条件下,市场化的破产及债务重组可给予债务人经营好转的可能,破产重组对央企和国企同样适用。去产能、降杠杆还应更多用市场化手段推进。

  此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升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效能,这不仅体现在使用资金的规模和效率上,而且体现在引导投资的结构优化上;不仅体现在投资的安全、高效上,更体现在引导资金投向的精准程度上;不仅能引导投资穿透虚拟经济和传统产业,高精准地投向新兴产业、创新领域,而且能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解决投融资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能局限在扬汤止沸的短期政策上,要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建设为主。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转换经济运行载体,从以国企和政府为主的载体转换为市场化载体。就此而言,先得建立健全以价格发现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动力形成机制和以价格信号为主要表现的市场动力传导机制,成为资源精准配置的载体;按全国、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资源配置的战略需要,更安全、高效、精准地配置投融资资源,特别是信用资源和公共政策资源。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THE_END

责任编辑:周宇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