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04:03 金融时报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创新是信托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当前,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迈向18万亿元大关,行业进入转型与发展关键的时期。68家信托公司在转型发力过程中各显其能,充分显示了行业旺盛的生命力。日前,记者就信托公司转型创新问题采访了中诚信托总裁张树忠。

  记者:各行各业都在谈转型,就信托而言有何特点?

  张树忠:首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托公司转型的艰巨性。信托业从1979年恢复发展的30多年来,虽然历经多次起落,但始终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是创新最活跃的金融领域之一。特别是过去的10年,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急剧膨胀,房地产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史无前例的黄金发展时期,资金缺口大。信托业抓住市场时机,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为受益人创造了丰厚的收益,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但是,进入2013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泛资管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套利受抑制等因素的影响,信托业的传统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存量业务风险不断暴露,新业务增长点尚未形成,挑战重重。转型就必须切实行动起来,并成为关系公司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迈向18万亿元大关,且三季度呈现规模增速回升以及利润总额恢复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应该说,信托公司进入转型期后,在经历了各种冲击与挑战后,仍能紧跟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节奏,灵活创新信托金融服务的工具、方式、领域,行业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韧性和稳定性。

  但是,当前许多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而且掣肘更加严重。比如:信托行业和信托公司的重新定位还在摸索,信托乃至整个金融监管架构还在重塑中;信托公司多年形成的、对融资类业务的偏好,积累的客户也有很强的固定收益偏好,能力固化、路径依赖问题突出,还难以适应转型需要等。

  记者:如何以回归本源和持续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张树忠:今天我们谈信托转型和创新,不如说是谈如何回归信托本源的问题,也就是在信托原理的规范下如何把信托业务的创新变成新常态,这种业务的创新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信托是一种设计巧妙、非常有效的财产管理制度,体现着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则、信托收益的实绩分配原则、信托财产的继承性原则等一系列特征。从这些特征上看,信托业务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完全是两码事。信托公司本质上并不是负债机构,如果把信托公司变成了负债机构,不仅名不符实,而且也偏离了信托制度的本意。因此,信托精神、信托理念是信托制度、信托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行业重新定位必须依托的根本。

  考察世界范围内的信托制度、信托业务、信托机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信托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发展;信托业务经历了从无偿到有偿、从民事到商事、从财产管理到金融投资、从个人私益到公共利益的拓展过程;信托服务者也由个人向律所等服务性中介机构,再向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转变。从本质上来讲,信托业务的核心是以财富管理和财产转移为基础,这也是未来信托公司向本源回归的基础。

  记者:您认为当前信托转型创新重点是什么?

  张树忠:回归信托本源的转型、创新不是说一说、喊一喊就能做到的,这可能需要一个全方位变革的过程,有的转变可能还比较复杂甚至比较痛苦。

  一是经营理念的转型。作为信托从业者,必须真正了解信托的原理,不清楚信托业务与银行业务的本质区别,是很难干好信托的,也更难指望其在信托原理的框架内开展转型、创新。信托业本身应该是轻资本的行业,信托公司的实力强不强,关键要看业务团队的专业资产配置、理财能力,而不是资本金的多少。因此,创新理念、加强人才储备、完善机制是关键。

  二是客户重心的转型。过去信托公司更多看重的是资金运用端的客户,业务逻辑的起点是融资需求。这种融资项目导向、产品销售导向的经营模式导致了信托本源业务的异化。转型就是要逐步向信托财产委托人发起为主导转变,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理财需求,提供专业化、顾问式的服务,包括量身定制理财规划、资产配置、选择不同投资方式和金融产品等等,需要对信托公司现有营销体系进行重构。

  三是风控理念的转型。现在许多信托公司的风控模式与银行的风控模式大致相同,固有业务与信托业务的风控标准基本一致。实际上,不同类型业务的风控标准应该有所区别,不同信托客户的风险偏好往往不同,按我们自己的风控标准认为风险较大的项目,有的信托客户为获得更高收益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比如股票定增等项目。信托业务的风控重点应该是合规性(重点是符合信托原理和要素)和受托管理的尽职性等,如果单纯按照信托公司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对信托财产的管理和运用方式,可能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问题。

  四是财产管理运用的转型。一方面,从财产投资运用的领域上,各家信托公司根据禀赋差异,有的擅长资本市场,有的擅长海外投资,也有关注养老、科技产业、新能源、影视、农业等,转型应鼓励各家各显其能、各展所长;另一方面,在信托财产的管理和运用方式上,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以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管理和处分的方式可以灵活创新。

  五是监管政策和环境的配套。信托公司练好内功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监管层的呵护和支持。例如,推动现行信托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以更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为信托参与资本市场等创造空间;更新监管理念,区别信托公司与银行的本质差异,在把握风险合规底线的前提下,鼓励信托公司自主探索创新业务。

责任编辑:周宇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