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13:54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者继续产业政策存废之争:不能削弱竞争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知名经济学者林毅夫、张维迎从今年夏天开始围绕产业政策存废的争论,不断吸引专家学者加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27日就产业政策问题各自表态。

  27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上,陈清泰说,在计划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追赶的前期,产业政策的正面效应应当肯定。

  作为中国实施产业政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陈清泰介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工业经济约70%仍受国家计划控制,70%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还处于边缘地位。财政、税收、金融等市场化改革尚未启动。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管理产业和企业的一种形式,与计划经济思维和管理方式能较好地对接。

  陈清泰介绍,进入90年代,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追赶期,基础产业、基础服务业和基本生活用品等产业的发展与国土资源规划和政府公共职能相关,政府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以产业政策为抓手,政府可以有所作为。

  陈清泰表示,中国的产业政策继承了不少计划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干预型产业政策”,较大程度上保障了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进入新世纪,中国市场化程度已有较大提高、追赶期逐渐过去、非公经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干预型产业政策”基本没有改变。生产要素错配的问题日益严重。

  陈清泰认为,这种做法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正面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导向作用被政府替代,投资的盲目性和被误导的风险上升;由于新进入者被拒,拖延了试错过程;由于竞争不足,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力;由于吃偏饭,扭曲了生产成本;由于补贴过度,使企业产生了惰性和依赖;由于审批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了腐败。

  陈清泰强调,进入新时期,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此消彼长,把竞争政策放到基础地位,产业政策不能削弱竞争。

  同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也就产业政策问题发表看法。此次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上,吴敬琏发表了视频发言。

  吴敬琏说,“我不是说要完全否定产业政策、抛弃产业政策”。中国执行的产业政策是从日本引进来的,这种产业政策的特点是支持一部分产业、抑制一部分产业,支持一部分企业、抑制一部分企业。

  根据会议主办方提供的资料,吴敬琏介绍,这种产业政策,有人称之“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也有人把它叫作“纵向定位的产业政策”。显然它是抑制竞争的,是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政策上都被表现出来,几乎在经济领域中无处不在。

  吴敬琏表示,竞争是市场制度的灵魂。把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到最正确的地方,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共存的激励机制,两者都要通过竞争形成的价格信号来实现。没有竞争,市场就不可能发挥这两个功能。(完)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