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5日00:19 中国经营报

  北京百货关店潮背后:寒冬已至 加速洗牌

  郭少丹、李未来

  十月已过,北京十里堡再无华堂,太阳宫也再无百盛。

  二者的相继关门或预示着北京百货商场业提前进入寒冬,这也再次引起业内对百货究竟该何去何从的深度思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一方面百货业受电商冲击,业绩持续萧条,另一方面,目前传统百货业模式过时、竞争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也已成传统百货业关门潮接踵而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行业忧思中,陷入新一轮洗牌局面的百货业是走入“穷途末路”还是能熬冬迎春?

  关门止损

  11月1日,华堂北京十里堡店正式关闭。对于此次关店缘由华堂公告表述为“由于公司经营结构调整需要”,但具体原因并未透露。

  关店前夕,位于北京十里堡地铁附近的华堂商场,各层楼的品牌产品都在狂甩打折,消费者抢购潮与随处可见的关店公告形成鲜明对比。商场工作人员表示,平时人流并非如此密集,除一楼以及超市外,二楼以上客流量较少。关店或与“中低端品牌居多,高端一线品牌不愿入驻有关。”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经营现状与其定位不符,近年来商场整体营收提振乏力。

  对于入驻品牌现状与最初定位长期以来存在的出入,北京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财务本部直属部长程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确认了这一点,其表示,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高端品牌考虑到自身发展入驻华堂时存在顾虑。

  关店是为止损,程宁进一步告诉记者,公司长期以来入不敷出,房租、管理费等成本居高不下,应对市场、消费者的变化,公司自身调整不到位,在经过一番调整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无奈决定关闭十里堡店。

  同样已在十月底关店的还有“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日前,百盛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出售全资附属公司经营的物业——北京太阳宫百盛。据公告称,“由于集团发展战略调整,我店决定于2016年10月31日当日营业结束后终止经营”。

  关门前夕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与华堂不同的是,同样在打折扣的百盛却人流稀少,距离关店还有数日之前,部分店铺早已撤店。据了解,百盛多以服装、化妆品、首饰、家纺等中高端品牌店为主,仅地下一层有一生活超市和仍在开业的两家快餐店。店内服务台工作人员介绍称,该店经营近几年来客流量一直不佳,由于百货业态单一原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另外,周边购物中心将消费者分流也是重要原因。

  记者注意到,百盛旁边紧邻的是爱琴海购物中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琴海门口摆设的多种儿童游乐设施人气旺盛,同时其餐饮店吸引大量消费者进出。多位受访消费者表示,由于百盛业态不够丰富,且高端产品居多,日常选择去爱琴海居多,吃喝玩买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衣服不用天天买,但饭得天天吃”。

  值得一提的是,百盛此次关店不仅不亏反套现一笔,公告称将出售全资中国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及相关股东债权,总股权代价包括固定金额16.7亿元和其他额外金额,出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9亿元。业内置评,止损套现近20亿元的收入,对业绩多年萧条的百盛来说,实属不菲。

  数据显示,百盛业绩自2010年以来就开始滑坡。其2011年净利润为11.53亿元,2012年下滑至8.8亿元,2013~2015年则为3.72亿元、2.46亿元和-1.83亿元。而今年中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公司实现营业额21.01亿元,同比下滑5.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24亿元。

  就关店等相关问题,记者多次拨打百盛集团电话并致函采访,但截至记者发稿未获得回应。

  穷途末路?

  在北京被熟知的百货代表,经过此轮关店潮后,华堂、百盛在京的门店已经所剩无几。

  据了解,18年前从华堂刚踏入北京至其兴盛时期,共在京开设9家分店,高歌猛进之后又不断缩减。今年7月,继大兴店关闭后不到三个月,十里堡店又宣布关闭。如今,华堂商场在北京仅剩亚运村店、丰台北路店2家百货和三里屯食品馆。而百盛方面,最近4年时间陆续关闭在华十多家门店,而北京仅剩下复兴门和常营2家店。

  在行业业绩整体萧条大环境中,华堂十里堡店、百盛太阳宫店的退出只是冰山一角。

  据《2016年第一季度百货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45家百货上市企业中,38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占比84.4%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自2012年以来,包括百货店、超市、各种品牌专卖店在内,关店潮一直在继续。

  联商网《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其中仅万达百货就关店10家,居于榜首。

  就此次关店潮,中国城市产业发展联盟主席陈保存表示,“电商对百货商场的冲击很大,电商的冲击,使其被迫走上‘贵’的路线,但高端消费人群有限,营业额无法达到预期,同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不断增加,多方面压力下,关张是必然。另有受访的业内人士置评,虽然受电商冲击致使业绩不佳是事实,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行业内依然延续传统百货模式,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在此背景下,百货业不断被唱衰甚至被认为已经走到尽头。

  “传统百货业模式已经走上末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了。”洪涛曾表示,未来必须进行转型。但对于百货的存亡也有不同声音,戴德梁行高级助理董事魏东分析,本土传统百货整体不振的重要原因是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未来百货公司面临升级转型是大趋势,如果能够像中国香港或者国外的百货一样,抓住客户需求,做一些精细的有特点的产品,百货业态尚且不会到消失的地步。

  北京昭邑零商首席咨询师刘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百货商场正处于行业洗牌阶段,“未来的趋势是百货商场的集中化,80%的市场份额将会被有限的龙头企业占据,从这一角度来看,现在的倒闭和不景气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刘晖看来,百货商场依然有发展契机,“这几年正在兴起服装定制服务,这可以发挥实体店的优势,百货商场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自己。”对于百货商场未来的转型方向,刘晖认为还是应该增加自营的成分,做好上下游的对接。

  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实际上,传统百货业在摸索中试图改变。

  程宁透露,华堂受楼体结构等硬件限制会坚持百货模式,但会努力调整产品做出特点,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除华堂在调整经营结构外,在外界看来,百盛也在通过出售物业减包袱调整发展战略。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百盛太阳宫店被出售后将被改造成写字楼。这在中国商业地产产业联盟副会长王永平看来也不失为百货商场的一条出路。其表示,相较其他城市而言,北京写字楼市场相对较好,优质写字楼紧俏,其后期改成写字楼出售,按照目前商业地产市场,也不失为转型可选方向。但此改造消息,记者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与此同时,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股份”)的调整升级已持续多时。据悉,2008年至今,华联股份已接连对旗下多家百货业态进行闭店升级,但即便如此也难逃利润下滑的窘境。

  10月25日,记者来到华联百货天通苑店了解到,该店于2015年2月闭门停业,随后便引进餐饮、儿童娱乐设施等,并向购物中心模式靠拢。但是尽管业态相对于此前已有所丰富,但由于商场整体规模不大,其所引进的餐饮、儿童娱乐等业态只是零星点缀,并未形成聚集之势。此外,商场周边由于缺乏其他卖场等互相“帮衬”,人气聚拢先天不足。

  记者注意到,距离华联百货天通苑店1公里处的翠微百货则依托龙德广场、家乐福超市、百安居家居广场、迪卡侬运动超市、国美电器等形成争雄之态。与其相比,华联百货天通苑店无论是其体量,还是业态种类丰富度都与之相差较远,而客流量遭到分流似乎难以避免。

  刘晖表示,华联的整改转型只是在现有的空间展开,并没有拓展体量,其各种业态之间也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来吸引客户,“很多百货商场转型为购物中心只是跟风,并没有看透发展前景,华联的这种转型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刘晖所言或许从华联股份发布的三季财报已有所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近7.69亿元,同比下滑23.14%;净利润1.25亿元,同比下滑46.54%。上述两个财务指数与2015年相比,下滑幅度变大。财报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0亿元,同比下滑幅度为1.52%;净利润为2.3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81.56%。

  对于华联百货的转型,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安贺新认为其并没有切中要害,“传统百货应该从客户定位上下功夫,不一定要大而全,而是要精准地吸引目标客群,引入的品牌档次也不能参差不齐。”

  同时上述市场分析人士魏东说,“很多百货选择转型购物商场,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电商的实际冲击,其影响力波及到包括购物中心在内的整个商业地产。目前商场营收主要以餐饮和娱乐消费带领,转型后此方面业态和管理不足,转型也未必有成效。”

  王永平分析,北京商业地产正处在调整洗牌期,不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抛售、升级等方式寻求转型,但目前都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出现转型成功案例。目前商业格局正在被调整,诸多经验和国外案例来看,未来百货商场将会朝着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发展。

  就转型现状等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华联股份发出采访请求,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应。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