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4日06:04 金融时报

  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外汇局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下篇)

  “期待已久。”在向记者讲述近几年外汇管理改革给江苏永钢集团带来的改变时,该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副总监杨恺说出了他的心声,“2011年,我们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香港永联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营,香港永联国际也在香港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融资能力。”

  但彼时,中资企业举借外债相关政策还未彻底放开,对于江苏永钢这样的跨国集团来说,即使海外公司资金充裕也无法支持境内公司。“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出台彻底实现了集团的境内境外一体化,可以直接通过子公司融资来支持母公司。我们对政策的一步步改革感受非常明显,资本项下的流动越来越顺畅。”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开放型经济领先的苏州,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享受到外汇管理改革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而永钢只是其中一例。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伴随着苏州经济日益开放,市场主体在外汇资金运营方面的政策需求逐渐清晰,并日趋强烈。

  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服务实体经济,今年5月,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全面铺开,给中资企业向更广阔空间翱翔插上了翅膀。

  “过去,中资企业没有外债额度,需要逐笔报批。”苏州市营财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岚告诉记者,政策出台之前,中资企业如果需要境外融资,必须提前申请外债额度,由发改委等部门审批,“一方面额度受限;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也容易错过最佳窗口期,不能结汇使用。现在就方便多了,不仅能结汇使用,而且结汇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记者了解到,目前,中资企业举借外债只需要在外汇局进行外债登记,无需行政审批,大大缩减了办理时间。

  为缩小中外企业政策上的差异,近几年来,外汇局方面逐步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可按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2015年3月,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一道作为试点地区,开展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以自身净资产的两倍为上限举借外债。

  这一试点工作效果明显。截至2016年9月末,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区域内已有20家企业参与试点,累计办理外债签约登记34笔、金额3.28亿美元,平均融资成本为2.24%。

  杨恺告诉记者,“外债新政为没有投注差的外资企业以及中资企业扩大了海外融资渠道,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的综合成本。我们通过首笔借款操作发现,相比之前外债报备审批,现在整套备案流程更加简便快捷。”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将企业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4个自贸区的企业。在总结前期区域性、地方性试点的基础上,5月,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无论是外资还是中资企业,都可以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

  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

  外债的放开,让企业有了更多的渠道融资,可以通过比较成本自主选择融资方式。

  回首公司这几年走过的路,杨岚切身感受到变化的发生,“企业的真实需求在逐步被满足,发外债相当于多一条腿走路。”记者观察到,包括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在内的外汇管理政策改革,对于拥有着数十万家企业、外向型经济较为突出的苏州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苏州当地不少企业固有的融资习惯和融资模式正在改变,而借入外债的企业,大多先用于置换到期的国内贷款。

  “这主要还是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杨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苏州营财通过招行举借了5亿元人民币外债,用于支付自用办公大楼的到期国内贷款,节约了近200万元人民币成本。

  事实上,对于所有希望举借外债的企业来说,节省成本是他们率先考虑的因素,而这一希冀也在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下得以实现。例如,永钢集团今年首次尝试从香港借入2000万美元,补充国内集团母公司流动性需求,刨除汇率浮动可能带来的成本,费率依旧降低0.75个百分点,共计节省15万美元。“本笔外债到账以后,我司根据外债可以意愿结汇的政策将2000万美元全数结汇,用于支付我司上游原材料的采购款,到期后我公司用收汇自有资金归还外债借款。”杨恺表示,在实际感受到业务带来的利好之后,公司又操作了几笔外债借款,累计外债借款金额6000万美元,现有外债4000万美元。

  与之类似的还有苏州当地的另一家企业——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8月,该公司通过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借入8000万元人民币的外债。“财务费用节省5%,总计约17.4万元人民币。随着跨境融资规模的加大,肯定还会更多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副总裁殷勤告诉记者,操作环节上方便快捷,成本上低廉优惠,是他们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最大感受。“企业现在都要走出国门,加入国际竞争。跨境融资效率高、成本低,无疑增强了我们参与国际业务的能力。”

  据了解,5月份新政实施以后,苏州共有50家企业办理了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跨境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36亿元,平均融资成本2.6%,累计为企业节约财务费用1700万元。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当然,在外汇管理改革的政策层面利好之下,依然存在技术操作的细节问题。过去,中资企业对外汇业务的接触都比较少,谈及技术环节,更是“一无所知”。殷勤坦言,“像我们这种生产型企业对金融领域不太了解,也没什么经验。幸亏银行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外汇局进行政策指导,才能把这些融资做下来。”

  参与营财外债业务的招商银行苏州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郭晓丹表示,“客户肯定是有需求的,但由于现在汇率上下浮动,很难说还款时候是什么情况,而且借外债的话利率并不固定,所以客户的顾虑比较多。”

  跨境融资涉及中资企业、海外机构以及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问题,加之新政出台时间不长,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业务细节还有待磨合。

  苏州营财的案例就是一次尝试与突破。由于当时苏州营财需要用这笔外债资金归还到期的国内贷款,所以必须在两周内入账。外汇局苏州市中心支局得知企业困难后,主动联系招商银行和企业,共同协商解决业务办理中遇到的困难,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材料收集到登记备案整个流程。作为主承销银行,招商银行苏州分行则首先给各海外分行发函,寻找满足条件的资金。而在卢森堡分行“入围”后,该行又开始为企业制订具体的方案,办理“近结远购”的外汇掉期业务,根据企业外债的归还计划设计定制化服务,一次性锁定汇率进而为企业完全规避掉汇率风险。“相比企业,银行可以利用海外布局找到资金,而且在市场上对冲风险。对企业而言,海外融资成本、掉期成本、手续费加起来还是要比国内融资成本低。”郭晓丹解释道。

  事实上,上述操作也是由于外汇局放开了外债项下的意愿结汇,使得企业在近端借入外债的同时就能办理结汇,无需像原先支付结汇制那样需要有实际的境内支付需求和凭证时才能够结汇。

  据悉,作为苏州国有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营财将融资渠道拓展至全球金融市场,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了融资方式的创新,使得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借入外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记者的采访中,绝大多数企业和银行都表示,企业、银行、监管机构三者相互配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加快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政策的落地,也使改革效应最大化凸显。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去海外市场发债,中资企业的融资模式和现状将会得到改变,全口径融资或将成为国内贷款的重要互补部分。而这些,也许会促使国内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