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3日14:44 《法人》

  原标题:金融话语权不能一家独大

  随着人民币朝着与美元和欧元一样成为顶级世界储备货币迈出最大一步,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更加稳定的时代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高峰

  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和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列,成为第五种世界货币。

  其实,早在去年11月IMF宣布人民币将被纳入SDR货币篮子之后,就有美国媒体直言,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它已不再像最初成为世界霸主时那样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

  在2008年那场从华尔街掀起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要求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如今,“一美独大”的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失去拥趸,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国际金融秩序合理化,成为世界共同的期待。

  国际金融体系调整中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重创世界经济的同时,也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弊病和漏洞暴露无遗。危机是由金融创新不到位、房地产泡沫过大引起的,但核心问题仍是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在此之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存在60余年。虽然有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的辅助,但各国普遍习惯以美元作为国际间交易清算的媒介。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的比重更是一度超过80%。

  危机之后,美国的自救行动更让其他经济体看清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潜在的巨大风险。从2008年11月至2012年9月的近4年间,美联储先后宣布3轮量宽政策,借助大规模的非常规宽松货币刺激措施,压低基准利率,刺激经济增长。这实际是通过印钞,使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由此把危机转嫁给世界其他经济体,让别人为它的债务埋单。

  而受这种负面溢出效应影响最深的,就是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对美元过度依赖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几轮量宽导致资金在国际市场大进大出,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而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动荡尤为明显。

  如今,美国经济已经展露复苏气象,美联储也宣布退出量宽,而新兴经济体却因以逐利为目的的热钱的大量撤离以及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深陷经济低迷。这也让它们意识到,改变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刻不容缓。

  另一个同样迫切的现实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新增量的拉动作用突出。然而与此相应的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权很小,它们的主张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表达和接受。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遗产的IMF,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成员国份额一直被批评为无法代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现实,SDR货币篮子的代表性也因种类和份额的僵化日益下降。

  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均衡、公平的发展。向多元化发展的世界经济需要多元化的货币与之匹配,也需要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2014年7月,金砖国家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简化相互结算和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重点支持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新成立的国际金融机构,为全球的发展和稳定进行融资,提供金融安全,正是现在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新国际金融机构的出现,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明显变化。

  随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这两个“不听命于国会山的新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种种迹象表明,英美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时代就要终结了。

  而如今,人民币作为新兴经济体货币首次入篮,并且权重超过英镑和日元,占据第三的位置,更被视作世界经济的全球治理吹入的一股新风,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有益补充。

  过去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逐渐向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方向发展。

  彭博社认为,随着人民币朝着与美元和欧元一样成为顶级世界储备货币迈出最大一步,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更加稳定的时代。

  未来,发展中国家的权重继续提高,国际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公认的必然趋势。无论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否愿意让步或接受,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势头都已不可逆转。

  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今年上半年,央行降准降息的频次明显降低。实际操作中,央行更加注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注重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性引领作用,为市场提供灵活的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未来降准降息态度谨慎。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而这些会促使投机者拿钱去买汇炒汇,由此形成循环。因此,“中性适度”将成为未来货币金融环境的主要特征。

  当前全球很多经济体都在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其实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清醒地看到了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在,并坚持在稳健与适度灵活的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的是治本之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相当大的国家,稳健的做法是非常负责任的。

  适度的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需求侧的拉动,使市场获得动力。然而,当需求侧活力不足主要源于整体结构性扭曲等因素时,货币政策宽松不仅不能增加市场动力,反而会使短期刺激的边际效用下降,加剧结构扭曲。过度依赖货币宽松,容易迷失供给侧改革所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中国才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国经济新的动能正在积聚,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也在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因此,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和空间。

  那么,货币政策如何服务好供给侧改革呢?例如,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方面,未来要继续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的作用,做好“三农”、小微、创业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对过剩产能和科技、文化、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别对待。同时,央行还十分重视金融市场完善和金融机构改革,将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之更好发挥金融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资金“无处可去”和“融资难”并存,就是因为传导机制不畅的缘故。现在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与金融机制改革方面齐下功夫,并且注重与财政等多种政策的有机结合,就是为了避免落入“货币流动性陷阱”。这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自身也在进行着一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资源配置的枢纽,应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发挥作用。为此,要注重发挥金融的作用,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经验就可看出,结构性改革的阻力在任何国家都很大。因此,货币政策在此时非常需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才能保持市场的稳定性。而要将服务市场与引导市场相结合,就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越俎代庖。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这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出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弹性空间,有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责任编辑:周宇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