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0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三通一达”全数上市后 快递业二三梯队承压

  肖夏/文

  中通快递赴美IPO一事逐渐眉目清晰,五大民营快递的上市之路已经全部落定。

  自从申通去年底率先宣布借壳上市开始,快递行业就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市竞赛——除了中通独辟蹊径赴美,申通、圆通、韵达以及顺丰都敲定了借壳上市方案。

  这场上市竞赛呈现出行业领头羊之间的你追我赶,其实给快递业二三线品牌带来的是更大的挑战:这些品牌虽然也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但在整个快递行业的市场份额却很有限。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去年收入排名前八的快递品牌占到全国比重的77.3%,其中前四就占到50.4%,这意味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都在已经宣布上市计划的几家快递手中,剩下的十多家快递品牌则只能瓜分不到三成的市场空间。

  电商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建芳认为,无论是业务量、网点人员还是服务质量,二三梯队的快递品牌和领跑的几家都有一定差距,消费者依赖度相对更低,前几名的快递纷纷上市后,二三梯队的快递品牌面临的生存形势更严峻。

  为什么更严峻?普遍依靠价格竞争的中国快递企业在服务上并没能拉开差距,即便领跑的“三通一达”服务也时常受到批评。未来竞争对手上市融资后,将很快有能力展开新的软硬件投入,没能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快递企业只会迎来更大的落差。

  事实上,行业形势更严峻的拐点已经出现了。 国内快递行业平均单价连年下滑,从2007年到2015年,国内快递业平均单价从28.5元降到13.4元,已经砍去了一半,利润空间逐步压缩。

  而在运价连年降低的同时,市场增速却在明显放缓,拖累业务收入增速下滑。国家邮政局预测,今年中国快递业的业务量将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但这个数字去年是48%,再往前的连续四年都在50%以上。

  事实上,从已经公布经营数字的几家来看,目前几家快递公司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仅有中通一枝独秀。这意味着“以价换量”的模式可能很快就会难以为继,二三线的品牌自然将首当其冲。

  不过其中仍然有一些可能赶得上这一轮快递业上市潮。同属“桐庐帮”的天天快递、百世汇通(已更名为百世快递)都有上市的计划,其中天天快递三个月前明确透露了计划年底完成上市。尽管两家业务量上与前五大稍有差距,但在快递业第二梯队处于靠前的位次。

  而德邦物流早在去年就已经提起了IPO申请。按照德邦总裁崔维星此前的说法,德邦并不打算借壳,依旧会按照现有的步骤等待上市获批。

  除此之外还有包括宅急送、国通快递、优速快递、速尔物流等一批快递企业处于二三线阵营,今年几乎都宣布了新的融资,但尚未有较为明确的上市进展。

  考虑到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市场地位、业绩表现和发展前景都有要求,姚建芳认为,一些相对较小的快递品牌可能需要经过重组整合,才有机会得到青睐。事实上,行业内也有一些看法,认为和近年来中国其他行业一样,快递业也进入到了需要面临合并重组的阶段。

  不过国内快递品牌都是以加盟制为主,要实现整合并非易事。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认为,很多快递品牌都存在网点布局同质化的问题,要整合这些网点和人员面临不小的困难。

  姚建芳也承认,加盟制不需要太多直接投入,短时间内仍然会是国内快递业的主流模式。而从顺丰的经营数据就能看出,自营模式虽然对服务更有保证,但代价是管理成本明显增加。

  在行业领头羊纷纷上市的压力下,一些规模较小的快递已经认识到了差异化竞争的必要。今年宣布融资30亿的速尔快递就提出将企业件和零担快递作为市场定位,优速快递则将大包裹门到门服务作为战略定位,这些都将和目前小件零散包裹为主的情况形成一定区分。(编辑:林虹)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何必对支付结算严苛立法喝倒彩?

不管措施多严,打击力度多大,毕竟都属于一种防范措施,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不要被不法之徒得逞,多掌握点支付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的“皮夹子”、“钱袋子”才是上策,又何必要为这些政策“喝倒彩”呢!

抓住这个机会你可能超越马云

在中国,谁能控制一系列的类似于淘宝的金融交易平台,就将成为比马云的阿里巴巴更加具有影响的机构。中国经济的所有参与者,都应不断审视这一新格局,牢牢把握金融发展的大方向,才能合理应对并立于不败之地。

金砖国家辜负人们的期望了?

金砖国家的成长和发展的潜在障碍是多方面的,包括抗菌素耐药性这类健康威胁,教育方面的挑战,在全球治理机构中代表性不足以及一些短期的周期性问题。而全球政策制定者必须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以令金砖国家最终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潜力。

不应长期抑制楼市投资需求

限购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干预,是一种在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的非常规调控手段。如果作为长期手段使用,其负面作用较多。对于房地产市场,长期抵制投资需求,不仅会影响合理的需求,还会减少正常的供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