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7日10:00 中国新闻网

  作者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中国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 答案是:目前不存在!

  引发这一问题被广泛讨论的背景是: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增速的“剪刀差”在7月份进一步扩大至15.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似乎更愿意将活期存款“趴在”账上而不是用于扩张经营。

  笔者对此作出三个判断:

  第一,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有效。中国并没有进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短期市场利率降为零;二是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为零。这样增加货币供给不会进一步降低利率,企业和居民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出现流动性陷阱。目前,这两种情况在我国都没有出现,我国的短期市场利率还在2.3%左右,企业的边际资本收益率在4%左右。相比较国外的情况而言,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有效。

  从国际上看,当正常的货币政策不再有效,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直至后者又衍化出质化的量化宽松,即央行直接购买某一机构的债券或股票发行货币。比如美联储直接购买两房(房利美与房地美)债券,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企业的股票把钱投给企业等,甚至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看出,即便一些国家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货币政策作用已经很小的情况下,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依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对此,一种观点认为,质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使资产价格上升,从而带动股票、房地产、债市活跃,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推动投资和消费增长。

  第二,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下降。环顾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包括瑞士在内的6个国家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财政赤字已经相当于本国GDP的4倍,这令其陷入了“货币政策没有用,财政政策用不了”的尴尬局面。

  就中国而言,投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据计算,2015年,去年中国投资规模达到55万亿,固定资本形成额超过29万亿,但新增产出不足5万亿,相当于每投资10元多、或资本形成增加6.7元,才能多产出1元。投资效益下降导致货币政策的效应下降,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两难之中。如果继续增发货币,资金很有可能不进入实体经济,而是选择炒房、炒债券、炒商品,从而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如果不扩张货币,经济增长速度会较快下降。目前,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再大规模投放货币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第三,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上,货币政策作用变小,财政政策作用就会变大,因为扩张财政政策不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民间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更多地采用减税、扩大支出等措施稳定经济。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被动地起到支持政府发债的作用。

  笔者认为,由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国企改革陷阱”。M1高企,M1、M2剪刀差扩大,主要是由国有企业、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存款增长造成的。这些企业负债率高,为防止资金链断裂,维持一个好看的信用形象,通过持有大量活期存款支付利率,从而好不断地加杠杆维持生存。这些企业占有资金也导致民间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影响了民间的投资收益。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彻底清除僵尸企业,这样,部分被占用的资金将被释放,利率会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效益自然得以提高。

  【专家简介】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商务部特聘专家。曾任日本国际东亚经济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和中国驻欧盟使团经济组组长、一等秘书。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和数量经济等。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参与或主持了多个国际合作和国家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和部委多个科研成果奖励。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相关阅读

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国经济悲观

未来30年,将是中国的技术对发达国家冲击最大的时候,中国会全面赶上他们。很多处在发达国家低端的国家,他们的压力会变大。我大胆地预测一下,20年之后,能在中国前面的恐怕就3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其他国家恐怕会被中国甩掉。

此时央行降息降准似乎都难

当前降息面临负利率和人民币贬值两大制约因素。负利率状态的持续存在且程度较高的话,必然导致储蓄倾向减弱和交易性动机的增强,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扬和通货膨胀发展。而存准率下调与降杠杆要求相悖。

明年G20可能得讨论如何应对危机

2017年,包括美国在内,全球需要再次面对美联储再次加息的冲击。退一万步讲,就算不加息,金融市场的风险照样会以其他方式引爆,因为除了“印钞”和“开会”,全球对经济增长问题毫无办法。

谁能当好房地产市场的驯兽师

房地产乌托邦式的繁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真实资源和财富并没有新的创造,但资产泡沫的沸腾让所有人变得自负、自大,房地产金融成为一头怪兽——一个足以从内部毁灭经济的部门。面对这头怪兽,理性告诉我们,一个呼唤伟大驯兽师的时代正在到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