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3日01:20 中国经营报

  李粉山:回归社区养老“天时地利”

  张玉

  “想工作无去处、想快乐无场所,想依靠没着落。”这是我对众多养老机构和养老地产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和课题研究后,对部分老年人生活状态的一个直观印象。

  众多家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随着4-2-1人口结构的不断发展,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承载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期盼创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

  那么,最理想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回归社区。养老机构要创新发展,必须瞄准一个有足够发展空间的创新切入点,社区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个创新切入点。

  随着中国现代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首先,随着政府功能下移,社会服务下沉,物流和网络基础设施毛细血管的密度不断加大,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和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不仅有了基础条件,也必将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同时,现有老人的支付能力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从我们负责养老社区的实践来看,老人大部分已是衣、食、住有余,只要从剩余中部分用于养老开支,就能做到温饱无忧并不断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养老方式看,老年人是在自己家里居住养老,而非在福利院或老年公寓养老;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社区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顾外,还需要来自于社区功能和服务的帮助。

  提倡社区居家养老,也与我国现行的养老政策相一致,社区有养老功能和服务,当老人有内在需求和客观需要时,个人自愿购买服务,不增加政府负担,用市场的方式催生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当然,目前养老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发展差距及政府保障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老年人老无所养的状况;另一方面,高端养老项目盲目上马导致入住率过低,还有就是,老年人长期形成的精神及经济观念阻碍了他们入住老年公寓。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落地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首先要以政府为主,解决空间布置。只要政府沉下心来,愿意下功夫去挖掘资源,应该说是有潜力的。

  从政府层面讲,应该开辟利用多余的办公场所,体育设施改造,以及随着城市扩展,教育资源外迁留下的老旧校区等改造成社区居家养老的功能和服务空间;通过租赁方式,将因网购后衰落的老旧商业房改造成社区居家养老功能区;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绿地)过时的体育场馆,实施上天入地,新建社区居家养老功能和服务设施。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辟金融空间。针对每个社区投入不大,但回报慢,周期长的特点,提供常规金融支持,贷款利息适当放低,贷款周期放长些,给其成长空间。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划,明确服务主体,引导、培育、扶持养老企业,实施有序竞争,放水养鱼。

  在服务方式方面,应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激活养老市场,通过优胜劣汰,增强运营能力,提升服务质量;还要强化服务手段,实施智能互联;基础设施由政府投入,运营由企业主导;在服务内容上,要养医结合,以养为主。

  在社区养老的实践中,只有把“以医为主”转为“以养为主”,注重健、体、饮、娱等的指导、康复训练和家护等方面,才能让社区老人生活愉悦,生命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大学科技创新为啥不太行

美国科技创新力量大,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房子是同样的,校区是同样的,大学名字都叫大学,但人家里头的活动却很不一样,差别很大。对我们大学在整个社会当中的连接方式,真要重新反剩

当前应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以货币政策为例,政府可以根据每年确定的增长与通胀目标授权央行灵活决定货币政策,未来可以考虑逐步做实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在机构实现相对独立的同时,最好也把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从公务员的序列里分离出来。

探秘中国经济数据背离之谜

当前中国经济数据虽然不如7月那么悲观,但政策也难以继续加码,不会有更强的刺激政策出现,因此预计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至年底也难见起色,防止资产泡沫的任务仍然较重。

一带一路是G20峰会上的中国方案

对包括G20在内的世界各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一个促进器、推动器,不但能够营造更为友善的国际环境,也能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志在必达,理所当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