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3日04:49 金融时报

  包容性增长背后的中国“密钥”

  “我昨天去杭州市区转了一圈,吃饭、打车、买纪念品都用的移动支付,这太神奇了!”

  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一位来自德国的记者这样描述他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在他看来,中国在支付方面的数字化技术革新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普及程度也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中国,网购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稀松平常。2006年,中国的网购规模为263亿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3‰。2015年,中国网购规模达到3.8万亿元,占零售总额的12.7%。

  中国网购飞速发展的背后,是支付技术的进步,让金融服务延伸到了更多人身边。这便是普惠金融含义中的一部分,也是本届G20“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四大主题的应有之义。

  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看来,普惠金融在支持就业、帮助脱贫、发展教育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的好处在于能够特别有效地支持经济增长,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易纲在9月1日举行的G20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当然,对于中国和全球很多国家来说,金融不够普惠也是一项共同挑战。在发展中国家,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只有10%的成人有信用卡,在有真实贷款需求的人中,只有21%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因此自2012年墨西哥担任G20主席国起,G20便开始关注普惠金融问题,每年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今年G20成员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以数字技术的创新提升普惠金融,成为此次G20讨论的一大重要成果。中国和G20成员一起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这一高级原则共有66项行动建议,涉及8个方面内容,其中包括倡导数字技术,把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扩大数字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特别重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等。

  “‘数字普惠金融’这个词有点学术化,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参与制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说。

  其实,当前各国都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但中国走得更深远一些。陈龙指出:“移动支付就是一个例子,它很普,很惠,也很可靠,大家才愿意用它。随着这个高级原则的推动,最终的理想是让所有人随时随地在真正需要金融的时候,都能够得到可以负担的金融支持。”

  与普惠金融类似,今年G20的一项全新议题———绿色金融,也同样肩负着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愿景。去年底,中国推动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专门负责研究讨论这一议题,其目的是希望借助“市场+政府支持”的机制,动员更多私人、民营资本加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融资行为,使得融资环节更加“环境友好”。

  在中国的倡议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向G20杭州峰会提交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绿色金融的标准和经验,提出了推荐的可选措施供各国参考使用。

  在推动研究讨论绿色金融的同时,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也走在了前面。G20峰会前夕,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今年前7个月,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

  易纲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关于绿色金融,中国不仅仅是在讨论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把它真正地、扎实地做好。”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大学科技创新为啥不太行

美国科技创新力量大,原因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房子是同样的,校区是同样的,大学名字都叫大学,但人家里头的活动却很不一样,差别很大。对我们大学在整个社会当中的连接方式,真要重新反剩

当前应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以货币政策为例,政府可以根据每年确定的增长与通胀目标授权央行灵活决定货币政策,未来可以考虑逐步做实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在机构实现相对独立的同时,最好也把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从公务员的序列里分离出来。

探秘中国经济数据背离之谜

当前中国经济数据虽然不如7月那么悲观,但政策也难以继续加码,不会有更强的刺激政策出现,因此预计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至年底也难见起色,防止资产泡沫的任务仍然较重。

一带一路是G20峰会上的中国方案

对包括G20在内的世界各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一个促进器、推动器,不但能够营造更为友善的国际环境,也能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志在必达,理所当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