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6日06:51 金融时报

  陈雨露: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投身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事业

  李国辉

  本报记者李国辉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出席“中国—拉美微型金融高峰论坛”时表示,未来中国央行将把促进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更好发挥政策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投身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事业,让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普罗大众。

  金融发展的普惠性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公平正义

  微型金融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发展小微金融组织等途径,以可负担的成本,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包括借贷、储蓄、保险以及支付转账在内的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近年来,微型金融、普惠金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陈雨露指出,一方面,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全球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加深,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由于来自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数仍高达约20亿人,金融服务存在很多的空白点。

  “在这一背景下,需通过在市场失灵领域实施必要的公共政策介入,激励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改善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以降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减少贫困和改善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陈雨露表示。

  陈雨露特别指出,在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以小额信贷、代理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微型金融蓬勃兴起,以及近年来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迅速发展,有效提升了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在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对微型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保持一定弹性和适当性

  陈雨露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微型金融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型金融总体上是社会公益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利率低于市场水平,商业可持续性不高。第二阶段,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通过开发非传统借贷技术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但也出现了利率过高、偏离原来的服务对象等问题。第三阶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经济体出现了局部的小额信贷危机,微型金融需要重新寻找在服务民生和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两者间的再平衡。

  陈雨露强调,回顾微型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发展微型金融,既不能简单理解为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要正确处理好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关系。

  微型金融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从个体的角度看风险外部性比较小。不过陈雨露指出,“微型金融点多面广,如果风险因素过多累积和无序扩散,也可能会系统性地影响金融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微型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

  陈雨露还强调,由于微型金融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在服务对象、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微型金融的管理和监管要求不宜照搬一般性商业金融的做法,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适当性。陈雨露同时表示,需要根据不同微型金融组织的性质和业务特点,综合考虑从业机构风险外部性的大小和商业化程度的高低等诸多因素,实施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

  农村家家有账户中国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在中国,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得以大力推广。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的中小微金融组织。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中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勾勒了未来5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蓝图。

  陈雨露指出,近年来,中国央行按照“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原则,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倾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小微企业、偏远地区居民、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和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9万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3倍;本外币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2.5倍;共为261万户中小企业和1.7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6万户中小企业和9165万农户获得了信贷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已达35亿户,人均结算账户3.7户。目前,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家家有账户、人人有卡、补贴能到户”。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从四个方面促进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

  对于中国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陈雨露谈及了四个方面。

  一是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再贴现、宏观审慎政策、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等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和精准扶贫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二是完善多元化、广覆盖的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推动形成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的工作大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内部授权、绩效评价等方面采取倾斜性的政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稳健发展,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满足特殊群体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创新针对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拓宽合格抵押品范围,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账户开立、存取款、支付转账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创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优化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生态。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积极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G20峰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看点?

峰会将重申避免竞争性贬值。峰会将支持扩大SDR的使用范围,这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峰会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一个新亮点。峰会将承诺促进结构性改革,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峰会将讨论全球经济面临的新的不确定性。

大数据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两个技术,在未来会使数字货币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使用权重大大增强。同时可以彻底改造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意义上,未来的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不是存量的改造,而完全是增量的变化。

负利率可能无法达到使用初衷

从各国应用负利率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反而,出现了有悖于负利率实施初衷的五大矛盾,值得保持警惕。

一线城市楼市投资价值已经不大

如果剔除学区等非经济因素,一线城市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并不大,其关键原因在于一线城市价格过高,透支了住房价格的未来上涨空间。从长期投资价值来说,大多数一线城市住房的租售比都在1/1000以上,住房通过出租获取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仅为1%左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