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8日22:5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时评:抑制资产泡沫需要釜底抽薪

  文章导读: 要抑制资产泡沫,从货币、资金入手釜底抽薪绕不过,等不得。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1期)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证监会相关人士近期在某会议上透露,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将被禁止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

  上述新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地王”频出,土地价格,尤其是重点城市土地价格一路狂飙令人骇异。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宅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涨幅高达53.8%,其中宅地出让金超过100亿元的22个城市,宅地成交楼面均价同比涨幅更是高达85.8%。

  不少地区对此事态已重拾紧缩政策,但这些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起码在抑制地价这一点上见效甚微。其几乎注定的事倍功半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房地产市场表现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在“宽货币”与“资产荒”双重叠加背景下,重点城市住宅类地产价格在资金推动下加速上行势在难免。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要真正有效地抑制地价过快上涨,就必须追根溯源从资金面入手,扭转房企事实上的预算软约束,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抓手,就是要在融资这个房地产与金融联结的中枢环节,让那些动辄豪赌“地王”的企业真实感受到资金成本的压力。

  证监会收紧再融资审核体现出上述思路开始落至实处。此前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内,就有34家A股上市房企发布增发预案,融资总额高达227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1.9%,其中19家房企增发预案成功实施,募资总额达687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71%。此外更不用说,在这部分新增“自有资金”撬动下,房企可获得的新增债务融资规模将更为惊人。

  在收紧股权融资基础上,下一步还应该相应收紧债务融资。因为相比前者,后者在中国金融格局中的占比要高出很多。在房地产领域,从资金结构配比来看,虽然土地款按规定不能由银行贷款,但通过种种变通手法,业内普遍行规是土地款中自有资金占比仅为10%~15%;再从资金总量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新增贷款达到2.93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房地产新增贷款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进一步攀升至38.9%。

  但是收紧房地产债务融资是一个典型的知易行难的任务。其相比于收紧股权融资的难度主要在于:其一,当下呈现的“资产荒”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端,对于银行来说,这个问题实则呈现得更为明显,要解决起来也更为困难;其二,由于存量规模过大且资金偿付存在刚性,因此,去杠杆的过程中必须以不触发系统性风险为前提;其三,由于与房地产行业相关性过高,由此再加之房地产行业巨大的外部性,因此,这就使得这项任务除了要考虑金融安全,还必须一体考虑到稳增长、稳就业、稳财政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这些难点客观存在且理当给予充分正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持续经年未见大成,形势倒逼已不容在去杠杆问题上“盼着甘蔗两头甜”。因此要抑制资产泡沫,从货币、资金入手釜底抽薪绕不过,等不得。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是不是垄断关键要看法律规定

只要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不准进入,一家公司不管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最终总会有新的进入者。如,阿里在做电商,但不仅阿里一家,京东也在做,其他的一些专业类电商网站如一号店也在发展。

股指期货松绑或将利好股市

至于对于股指期货松绑的必要性,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市场投资者结构改善都有重要作用,对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也有着不可缺失作用,所以下一步对股指期货的松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中国想发展企业家就不能总套利

过去30多年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靠套利来赚钱,中国的经济也是靠企业家的套利发展的。人类从古到今都有这个精神的。所以中国下一步的关键是企业家能不能从套利行为转向真正的创新。

把去库存希望放农民身上不现实

房地产商其实都急于将房地产降价卖出,如果现在中央政府允许降价,那么降价就有可能实现。把希望过多的寄托到进城的农民身上是不现实的,老百姓没有那么强的购买力购买多余的住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