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16:05 一财网

  其投资策略中明确:“投资标的公司后,将行使股东投票权,包括选举董事会、并购等重大事项。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阿斯利康AstraZeneca是一家英国的著名制药公司。下图是各个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其股东,在行使该公司董事会投票权的一次统计。其中Aviva Investors,AXA Investment Managers,都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来源:Asset Manager Voting Practices: In Whose Interests?Survey of 2014’s AGM season, ShareAction (UK).

  而且,各位也可以从上表看到,有大量的资产管理公司行使投票权。这不禁让人想到证监会常常鼓励的“发挥基金公司在IPO定价、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法律依据是《基金法》第二十条所规定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履行的职责,包括“代表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行使诉讼权利或者实施其他法律行为”(这其中当然有保护持有人利益、防止上市公司与基金公司串通等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类似的,保险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股东,也理应享受同等的股东待遇。

  最后,至于有专家说“中国证券登记公司所登记的股票所有人是万能险账户不是保险公司”的问题,甚至说这个问题横跨《保险法》、《证券法》、《基金法》、《公司法》、《信托法》、《合同法》。我想,这个问题存不存在、有没有这么复杂,以上论述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得不说,这只是因为万能险投资款项在中证登的一个技术性登记问题而已。这笔钱本来就是保险公司用来投资的,至于在中证登如何簿记,和股票所有权、万能险投资款的所有权没有关系。上面的这些讨论也证实了,即便在万能险的诞生地美国,也没有对万能险或任何险种的投资资金提出股东资格的区别对待和投票权的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区别对待的想法从法理、财务的角度都站不住脚。

  所以,在此要告诉各位:在合法的前提下,任何投资人购买的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普通股,必定同股同权。英文中,普通股甚至直接可以称为Voting Share,即有投票权股份。这是现代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DNA,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根基。

  说到同股同权,这里我想插一个问题:国际上,有同股不同权的情况吗?答案是:有!分以下两种情况:

  1该公司主动发行没有投票权的优先股;

  或者:2采取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

  当年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就是因为马云为了保持控股权,采用了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也就是说马云和其他管理层持有的股份具有控制性/决定性的董事会投票权。

  阿里巴巴不是唯一一个此类公司。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巴菲特的伯克夏哈萨维公司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还有谷歌,领英等科技类公司。这种股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对企业有决定性意义的公司创始人的杰出领导力与股东的财务实力分开。因为在一定意义上,管理层领导力和股东财务实力确实是两回事。有钱的不一定能把公司经营好,能经营好的创始人往往不如投资人有钱。一定程度上,这种制度把财务实力和企业经营能力进行了结合。

  但这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压倒性投票权的管理层、合伙人共同牢牢地控制住了公司,有最大的为己牟利的权力,所以不一定会作出最有利于其它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决策。而且,国际商学界有大量的公司治理相关学术研究证明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制度的公司的整体表现不如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历史经验。现在这样一个资本过剩、泡沫横行的年代,这种制度的接受度会不会超越同股同权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我们拭目以待。

  言归正传。因为这次宝能的收购,市场上有危言耸听说“保险业洗劫上市公司”。我们不禁要问:有这个可能吗?

  我们从资金体量来与基金业比较。根据天相投顾统计,2015年公募基金规模8.4万亿,其中以偏股主动型基金计算(包括开放式股票型、积极投资股票型、混合型),截至2015年末该类基金的规模为3.04万亿元。再加上私募基金2015年总认缴金额已达5.07万亿,其中84%投资于股票市场(数据来源:朝阳财富基金研究中心),约为4.26万亿。这样粗略算来,公募加私募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已近7.3万亿。而根据保监会统计,保险业2015年资金运用余额11万1795亿,其中15.18%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总金额1万7千亿不到。

  7.3万亿的公私募大佬和1.7万亿的保险小弟,这还仅仅是资金量上的差别。再说,保险公司投资上市公司必须按照保监会的整套法规进行,何来“洗劫”一说呢?

  说来说去,总之,质疑“万能险资金能不能购买上市公司股份、买了有没有投票权”,基本上是个笑话。

  其实,这几年,保险资金从默默无闻到突然笑傲江湖,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也让公众对保险资金的法律性质产生各种疑问。许多很不专业的评论,戴着各种“为了投资者利益”、“保护上市公司资产不被保险公司洗劫”等危言耸听看似正义的帽子,虽然吸引眼球,却极其误导人。

  要理解保险的投资行为,就要先理解为什么保险公司有钱可以并允许用来投资,而要理解这点,就要先理解保险业的一大特点:

  保险业是全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先收钱后花钱”的行业。

  “先收钱后花钱”这六个字,用财务的语言来说就是“先收入后成本”。听上去很让人兴奋对吧?其实这一点,既给保险公司带来便利,也带来不少麻烦。下面详细给您解释这其中的优势和风险。

  一般行业,都是先成本后收入。比如苹果公司卖手机,是先花钱造手机、再卖手机收钱,成本在先、收入在后。而且,苹果公司这种产品极其畅销而没有应收款的公司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普通公司都是先销售后过一段时间才收款,这中间都会产生应收账款而占用公司资金。

  但保险业就不同了。保险公司如果正常开业后,只要保单产品准备好了,那么,每销售一份保单,都是先收保费,后面有理赔它才把钱赔出来。

  先收保费后付赔款,看上去是不是很诱人?

  只可惜,“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我就只问你一个问题:未来要赔给客户多少钱?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老天才知道!不骗你。说真的,只有“老天才”知道。

  这个“老天才”,就是资深精算师。一开始就收了一大笔钱在账上,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玩得好就是资本魔方、现金奶牛,玩得差就是烫手山芋、亏损黑洞。所以,保险业需要精算师来尽可能地精确预测每张保单收你多少钱合适(因为有很多成天和它竞争的其它保险公司)、账上要准备多少钱(因为每天都有人来找它理赔)、将来可能赔出去多少钱。保险公司和任何行业一样,只有收入大于支出,才是赚的。

  这种预测的难度,让保险公司的主营业务每天都如履薄冰。只要理赔金额比精算师预测的多,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亏损。更严重的情况,突然一个巨灾,可能导致集中的成千上万笔理赔,保险公司因此全年亏损甚至连续几年亏损都很正常。保险公司怕巨灾抽干自己的现金流,就像银行怕集中爆发坏账和挤兑抽干自己现金流,是一个道理。再加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渠道战竞争往往异常激烈,寿险、产险往往常年微利甚至亏损,只能靠投资端弥补业务端。

  这里不得不插一句的是,行业外有很多非专业人士,说保险公司账上有一大堆“浮存金”可以任意使用,言语之中充满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嫉妒感,好像保险公司就能任性花钱。这种说法真是极其荒谬又误导人。

  第一,保险业内从来就没有“浮存金”这一说——保单上、账本上、报表上都没有。这个中文说法的来源,是国内一些媒体,把巴菲特、芒格在通俗化解释保险业时,将保险公司账上的现金打的一个非常笼统的比喻“cash float(浮动的现金)”,误读成了保险公司的专有名词。殊不知这些“浮动的现金”包括各种风险准备金、应付款项等,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概念。

  第二,通过上面的通俗介绍,各位也应该明白了,保险公司这些高负债所得到的资金,每天都会有理赔、保户分红、退保、佣金、经营费用等各种支出接踵而至。保险公司战战兢兢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任性使用?

  所以,几百年来,保险公司的经营原则必然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小心小心再小心。看看今年1到5月的国内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超过一半的资金运用在了风险较低的债券和银行存款。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的五大体制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不单单要考虑生产成本,不单单是狭义的完备市场体制下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转型期国家伴随的体制成本,运行的制度成本,这个成本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投资独撑经济大局稳中有忧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下半年稳增长主力。而民间投资能否摆脱持续下行困境而有所起色,关键要看基建投资力度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重新唤起各方对经济前景预期。

急病旅客为何地面求医难?

备受舆论关注的旅客机上突发急病事件,或许更多折射出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终日忧虑的看病难延续到了自己的远距离出行,即便是选择了最贵的民航,哪怕坐在头等舱里,也不能放心,更无法像在家里拨打急救电话自己掌握生命。

中国经济失速的风险不大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的精神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失速和硬着陆的风险较校但是不可否认,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供给侧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