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7:26 中国经济网

  经济下行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但这只是一个客观因素,是外因。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反而“双降”,足以证明“经济下行”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银行的“风控”和“风控”机制才是关键

  在日前闭幕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有权威人士透露,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达到2.15%,分别比年初新增2800多亿元、提高0.16个百分点。同时,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也呈同步增加之势,银行风险控制的压力、拨备的压力、盈利的压力持续加大。业界普遍认为,银行已进入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周期。

  一提银行不良贷款“双升”,总有人拿“经济下行”说事,似乎不良贷款“双升”是“经济下行”的产物,这种错误的倾向值得注意。该如何看待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呢?

  不能否认,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投放的大量货币及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投放造成的后遗症,正随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而日益暴露。特别是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致使企业还贷能力下降。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但这只是一个客观因素,是外因。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反而“双降”,足以证明“经济下行”这个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银行的“风控”和“风控”机制才是关键。

  说到底,我们不仅要看到不良贷款“双升”的表象,更要弄清楚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破2的现实。国际上公认的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是10%、正常水平在5%以下,从这个标准来看,2.15%当然是好的。但2.15%是相当一部分银行贷款置换巨额地方债之后的数字。另外,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幅度都很大,这一现实已经让各方不能轻视2.15%这个数字。

  其次,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还没有触底,风险尚未完全释放。比如,一些原来风险系数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蕴含风险。加之,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不良贷款率难以稀释。

  再次,银行业未来利差持续收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和挤压,也会使银行业的经营更加艰难。

  只有认识到不良贷款“双升”的真正成因,才能探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良贷款近年来反弹的共因,在于银行内部缺少成熟的风控文化和激励、问责长效机制;在于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当然也有银行出于某种目的人为暴露不良贷款的可能。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需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可采取司法诉讼、打包转让、呆账核销、资产证券化等处置措施,及时盘活信贷资源。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银行贷款最大的风险,只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银行贷款风险才可得到根本性防范。因此,银行应进行积极的风险管理,精准匹配企业真实融资需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新兴产业、国家重点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银企合力,实现信贷质量稳步提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吕志强)

  原标题:正确看待银行不良贷款“双升”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的五大体制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不单单要考虑生产成本,不单单是狭义的完备市场体制下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转型期国家伴随的体制成本,运行的制度成本,这个成本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投资独撑经济大局稳中有忧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下半年稳增长主力。而民间投资能否摆脱持续下行困境而有所起色,关键要看基建投资力度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重新唤起各方对经济前景预期。

急病旅客为何地面求医难?

备受舆论关注的旅客机上突发急病事件,或许更多折射出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终日忧虑的看病难延续到了自己的远距离出行,即便是选择了最贵的民航,哪怕坐在头等舱里,也不能放心,更无法像在家里拨打急救电话自己掌握生命。

中国经济失速的风险不大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的精神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失速和硬着陆的风险较校但是不可否认,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供给侧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