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6:36 第一财经日报

  TPP和RCEP, 似友非敌

  黄慧红

  [TPP和RECP并不完美,但是它们可以开启亚洲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增长。在开放加入原则下,一个最终形成的亚太FTA和配套的国家政策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不完美,但在开放加入原则下,一个最终的亚太FTA和配套的国家政策有助于实现开启亚洲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增长,亚洲也最好把它们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6月10~18日,RCEP第13轮谈判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意味着该协定正在向前推进。TPP最大的成员国——美国的下一任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特朗普,则疏远了这一协定。有人甚至认为美国国会不会核准TPP协定,并提出警告全球经济将面临美国孤立主义的风险。

  据报道,RCEP这轮谈判依旧对一些问题争论不休,包括争端解决条款(允许国外投资者起诉政府)、向服务业开放市场、知识产权以及印度专业人才在RCEP国家间的流动。尽管如此,谈判者还是希望该协定在2016年达成。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RCEP和它最大的成员国——中国的加分项。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两大贸易集团实则是相辅相成的,最终它们的参与者可能是相同的,它们的目标也可能是相似的。

  首先,加入两个贸易集团使得一些亚洲经济体可以享有一定优势。这些所谓的“重叠国家(overlappingmembers)”包括四个东盟成员国(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以及日本。例如,这些国家的企业对美国销售可以享受TPP关税优惠,同样它们从中国和印度采购零部件时也享有RCEP关税优惠。随着关税的取消和商业监管的简化,真正享有成本优势的是那些处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此外,如果一个协定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问题,还有另一个。因此,成为TPP和RECP成员国可以使亚洲国家从中获益。

  开放加入(Openaccession)是这两个协定共有的特点,它们欢迎更多的重叠国家。对RCEP来说,最初不是谈判成员的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成员国的,都可以事后加入,只要它们符合其他参与经济体认可的条款。尽管这在政治上有一定困难,但美国可能会和东盟达成FTA,并成为RCEP的成员国。在亚洲,韩国、印尼、菲律宾和泰国都表示希望加入TPP。

  很有可能中国和印度最终也会加入TPP。这会加强由美国主导的这一协议的范围和经济利益,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正逐步实施长期的结构性改革,这会进一步推动其经济增长。中国已经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允许混合所有制并改善公司治理。同时,印度也在放松对国外投资者股权限制的规定。

  其次,尽管目前看起来前景渺茫,但TPP和RCEP有可能合并形成一个亚太自由贸易协定(FTAAP)。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峰会上,领导人推出了一项关于实现泛区域FTA的联合研究,成果将在今年11月的秘鲁峰会上进行报告。有趣的是,这项研究由中国和美国联合主持,这预示着亚太贸易美好的未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据报道也取得了进展,这表示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处于不同立场的双方仍有共同利益。

  最理想的结果是,FTAAP能够结合TPP的高度自由化、RCEP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以及两者共有的开放加入机制。当然,配套的国家政策——包括社会安全网络、员工再培训、小企业融资、税收改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使原本就较弱的国家免于沦为自由化的输家,并为更开放的市场提供国内支持。

  TPP和RECP并不完美,但是它们可以开启亚洲贸易自由化和促进增长。在开放加入原则下,一个最终形成的亚太FTA和配套的国家政策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一旦新的美国总统上任,并且与亚洲保持持续、紧密的经济政治联系这一现实也为大家所接受,那么对TPP虚张声势的抨击有可能会减弱。因此亚洲最好把TPP和RCEP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译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中国足够大,中国人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地域差距又很大,我们应该既学德国又学美国。我们可以做像BAT一样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恐怕我们还要向德国学习,做一些连续性的东西,就是“从1到N”的改进,牢牢地占领中间技术。

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复苏大敌

中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欧美乃至新兴市场实施贸易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美欧市场,以滥用和消费WTO的方式,几乎是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都启动“双反”调查。更糟糕的是,美欧正在协同立场,将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挂钩。

供给侧改革考验地方政府责任心

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80%利润流向金融业是种经济病态

目前金融业占据绝大部分利润的现状若得不到有效改观,中央政府出台再多的财税优惠政策都只能无济于事,这些优惠政策的果实最终都会沦落为金融业的“下饭菜”。同理,受利润低微瓶颈制约,非金融企业尤其制造业的未来经营前景将是暗淡的,甚至是死路一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