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22:42 中国经济周刊

  央行解不了“企业杠杆过高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8期)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通过紧缩企业信贷规模,甚至收贷的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这是极度错误的做法。借此,特别提请陈雨露先生(央行副行长)注意,在围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课题研究之时,不要犯此类错误。我认为,中国企业去杠杆关键在央行,关键在于破除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投机化的趋势,关键在于中央银行要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资本环境,关键在于金融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央银行需要“降准”,尤其是商业银行对“降准”的渴求十分突出。为什么?因为,商业金融机构“负债端”的中长期流动性已经枯竭,而所能够调动的流动性大都是6个月以下的资金。正因如此,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严重,而且长期得不到缓解,致使它们风险不断积聚,现在开始集中释放。这也是近两年来,银行不良资产率大幅攀升的关键原因。

  银行“负债端”的流动性短期化,必定导致其“资产端”——信贷短期化,传导给企业的结果就是:信贷期限越来越不适应实体经济需求。同时造成实体经济需要不断借新还旧地周转以维系经营的稳定,这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为了避免伤害信用,企业需要超额借入短期资金以应付周转、避免逾期,这实际就是放大杠杆率;第二,企业的超额借贷需求势必导致信贷市场吃紧,尤其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短期化,不支持企业信贷增加,紧张的供求关系必然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上述情况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企业贷款短期化极易导致“贷款逾期”。开始的时候,企业为了维护信用不愿意违约,但稍有不慎,一旦违约,企业和银行之间立即恶性循环,最终很可能导致企业“破罐子破摔”。原本不该成为坏账的贷款,也会变成坏账。我本人到企业了解情况时,就遇到大量这类问题。表面看是企业违约,而深处的问题却是,企业没有那么大能耐去应付金融短期化的问题。金融机构“负债端”为什么出现短期化趋势?因为持续5年的金融监管不断放松,推进了中国货币投机爆炸式增长。余额宝出现之后,仅仅历时两年半,中国专事货币投机的货币基金规模暴增15倍,从2013年6月的3000亿元左右暴增到2015年年底的4.57万亿元。其间,数次出现“钱多而钱荒”的情况。我们需要注意的是:4.57万亿的货币基金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的储蓄存款,基本属于流通中的现金部分(M0),而2015年年底,中国的流通中的现金一共才6.32万亿元。这说明什么?说明老百姓在银行的存款已经非常可怜。当然,4.57万亿元货币投机资金最终还要回到银行系统,但那已经是被货币基金拉过一刀,扒过一层皮的“带血”资金。

  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不能对货币投机实施大力度挤压,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资金安静下来,中国金融必定走向投机金融,而绝非资本金融。这样的情况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所以,仅仅推动实体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无效,当务之急是“金融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我认为,中国央行如果看不到问题的症结,总是基于自己没有过错,而一味寻找别人的错误,那中国所有的微观经济问题,尤其是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一定无解。所以,破解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需要更超脱、更宏观的机构予以研究,而不是单纯依赖央行的力量,因为它们治不了自己的病。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阅读

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当前确实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金融危机;但是从债务链的险情看,中国已经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不真正加快改革,那么“温水煮青蛙”,暂时不会爆发系统性风险,但照样会把经30多年改革开放国民 辛辛苦苦积累的宝贵财富慢慢侵蚀掉。

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应无悬念

目前,全球经济与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联系紧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似乎成了衡量全球经济是否进入通胀期的“晴雨表”,无论当前全球经济走势多么变幻莫测,但经济缓慢复苏应是大概率事件;受经济复苏驱动,全球经济通胀预期升温亦无多大悬念。

黑石是左右万科之战的天平吗?

宝能系姚老板闯进万科期间,王石很忙,除了拉拢深圳地铁来为自己站台之外,王石B计划一直甚嚣尘上。现在整个万科已经是硝烟弥漫,宝能、华润、王石三方已经撕破脸皮,作为A计划的引进深圳地铁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能上演天地一家春?在相互角力的关键时刻,万科B计划到了呼...

谨防宝万之争背后的并购危机

让各方警惕的并非宝万之争的事件本身,而是宝能以杠杆并购“蛇吞象”的示范意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影子银行遭遇“资产荒”和并购重组迎来黄金时代的双重背景下,这种连锁反应很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杠杆并购浪潮,最终将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入一场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