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8日07:3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实习记者 任飞

  最近,资产配置ETF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而基于FOF管理之下的ETF作为一种上市交易的基金“概念品”越来越受到长线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第二号——基金中的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正式下发,分级基金整体缺席FOF盛宴的前提下,市场上标的清晰、特点鲜明的ETF主题正以崭新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并有望成为资产配置领域的“超级新秀”。

  公募看好FOF联姻ETF

  尽管仍未有机会让公募尝试FOF“头啖汤”,但围绕组织架构、产品布局和基础性工具的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专户部已有数只FOF在稳定运作,其中的细则可以通过修改复制到公募领域。”记者了解到,部分公司产品部门已经在和专户部交流,沟通FOF对接事宜,他们的愿景是借助专户部在FOF上的经验,尽快推出公募FOF。

  FOF联姻ETF有着业界推崇的优势。以FOF组合中配置行业ETF为例,凭借其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做行业轮动,费率又低,被认为是最直接高效的组合。“作为一种工具型产品,可以说是FOF中的必备之物。”华南某大型基金发布公告时称,旗下10只指数型基金将新增C类份额,对于C类份额免收申购费,持有7天以上免收赎回费,仅按日计提收取销售服务费。这一举动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正在为FOF做准备,意在从资产供给端为FOF管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质量优、布局全、费率低的资产配置工具,降交易成本。

  在风险事件叠加不可期的全球金融大背景下,避险情绪的高涨也令ETF基金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不少基金公司很早就开始了针对此类产品的发行与布局。从“脱欧”风波引起黄金ETF持仓热,到应对A股市场震荡行情的国内首支证券ETF横空出世,特色ETF产品的出现不仅填补了部分国内行业的空白,同时也为投资者进行行业资产配置和未来FOF的投资布局提供了新的选择。

  总体来看,资产配置能力是FOF、ETF联袂的核心竞争力。公募基金探寻FOF蓝海机遇期已经到来,市场上虽不乏持观望态度的谨慎派,但公募未来进军FOF并通过FOF管理掘金各行业标的的趋势已定。业内人士表示说:“FOF的价值在于利用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利用资产配置提升长期投资效率,效果需要长时间才可以体现,这与目前投资者过于追求短期投资收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或许也是现阶段阻碍FOF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ETF基金或现马太效应

  记者从上半年的新基金发行规模和产品数量分析,大型基金公司无论是在发行数量上还是首募规模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一批小型公司和行业后来者,则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包括货币ETF在内,华宝兴业、广发、汇添富、易方达、华夏、银华、融通、南方、嘉实、富国分别列席基金规模前十位。其中华宝兴业规模破千亿,广发及汇添富分别以973亿元及794亿元分列二、三名。其中,南方基金拥有12只ETF占优。

  上半年,公募基金总资产净值从8.3万亿缩减为7.9万亿,暂别8万亿时代。但随着股灾结束,如果下半年市场能逐渐回暖,基金规模还是有望重回8万亿。具体来看,货币基金规模4.3万亿,依然占据公募版图的半壁江山,债券基金虽然遭遇信用债风险冲击的打击,占比依然从8%提高到11%,体现了市场对低风险基金的关注度。相比而言,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

  “新基金的发行明显体现出优胜劣汰的趋势”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分析人士表示,伴随新基金越发越多,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大型基金公司集中,而一批特色不鲜明的基金公司以及后来者的生存空间愈加狭小。

  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适当配置行业ETF很有必要。一方面,在市场整体较为复杂、个股选择难度加大的前提下,可以用极低的交易成本、非常便利的把握行业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从证监会发布的FOF基金指引来看,分级基金将缺席FOF盛宴,行业ETF或将成为未来投资主流,而证券行业具备长期投资价值,配置ETF产品不仅不用纠结于选股问题,还可有效规避行业内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为投资者分享行业发展红利提供了有效的配置工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的五大体制成本

我们考虑成本,不单单要考虑生产成本,不单单是狭义的完备市场体制下的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转型期国家伴随的体制成本,运行的制度成本,这个成本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投资独撑经济大局稳中有忧

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下半年稳增长主力。而民间投资能否摆脱持续下行困境而有所起色,关键要看基建投资力度是否足够大,是否能够重新唤起各方对经济前景预期。

急病旅客为何地面求医难?

备受舆论关注的旅客机上突发急病事件,或许更多折射出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终日忧虑的看病难延续到了自己的远距离出行,即便是选择了最贵的民航,哪怕坐在头等舱里,也不能放心,更无法像在家里拨打急救电话自己掌握生命。

中国经济失速的风险不大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的精神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失速和硬着陆的风险较校但是不可否认,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供给侧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