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3日22:40 中国产经新闻报

  网约车监管需解决根本“痛点”

  文/杨泥娃

  近日,网约车市场又开始为新一轮的烧钱大战储备“弹药”了。

  Uber宣布获得了来自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的35亿美元投资,而其G轮融资金额已累计达60亿美元;滴滴出行也随后宣布已经完成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加上招商银行牵头安排的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以及中国人寿对滴滴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滴滴新一轮融资总额也达75亿美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今年的补贴和竞争力度与去年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整个行业规模比去年又翻了两到三倍,今年的行业消耗资金可能会达百亿美元。

  然而当前正值风光的网络约车平台实际上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边是资本市场为网络约车平台如火如荼地注入资金,另一边则是来自公众对加强网约车监督管制的“喋喋不休”。

  自去年以来,各城市的交通执法部门对于网络约车的打击行动一直在进行。6月22日,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就向媒体表示,在对滴滴、优步、易到、神州等4家专车平台开出5张罚单后,近期又对上述4家平台开出各10万元行政处罚的罚单。

  相较起网络约车平台动辄几十亿美元的融资规模,一张区区10万元人民币的罚单对于各家公司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这些“不痛不痒”的处罚措施真的能对规范网络约车平台起到作用吗?

  毋庸置疑,在资本和补贴的激励下,网络约车已经逐步形成了新的约车方式。在这样一种新业态下,私家车不断涌入出租车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白热化,在各方逐利的状态下,短期内其实难以形成有序的市场规则和公平环境。

  而这些由于利益与规范所产生出的冲突与问题,正是需要监管层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

  尽管网络约车市场已经繁荣了几年,但真正的规范细则却迟迟没有落地。在公众呼吁网络约车市场监管愈演愈烈之时,来自监管层更多的监管重心却放在了对道路上的行车进行突击检查上。

  实际上,随着网络用车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仅抓司机的“现行”,其实难以从根本上规范网络约车市场。在没有出台明确的司机准入制度的前提下,这只会陷入“越抓越多”的怪圈。

  对于网络约车这样一个新兴市场,想要第一时间建立起完备的监管制度固然艰难,但必须下力气去做。对于监管层来说,与其进行“打游击”似的监察执法,不如从根本问题入手,尽快设立起网约车司机的准入制度以及市场规范细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英国退欧公投不过是一出闹剧

英国退欧公投最终的结果是英国留在欧盟,因为英国统治集团会有大量的方法来绕开规则,造成投票结果正式或实质上利于英国留在欧盟。

利率市场化不能一放了之

中国金融体系仍由国有金融机构主导。在国有机构占主导的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是前所未有的。在任何情况下,数量众多而且多元化的参与者群体都将促进价格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有必要加速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

最好离那些吹牛逼的分析师远点

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作为分析师的祖师爷,诸葛亮正在杀死A股。各种赤裸裸的诱惑面前,分析师人人都想当诸葛亮,削尖脑袋都要炮制各种概念,信誉、操守都成了抹布,长此以往,A股独立信誉何存?

万科华润股权之争不如共谋发展

发生在万科与华润、宝能系之间的这嘲股权之争”,完全得不偿失,其结果可能是“三败俱伤”。与其过于纠结于谁做第一大股东,倒不如三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合作事宜,一起共谋发展大计,而不是相互设防,谁“吃”掉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