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2日07:07 第一财经日报

  哪些城市爱打“飞的”? 北上广蓉领衔 西部城市增速快

  林小昭 曾纯之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发达的超大城市,对周围的辐射和吸引力就越高,发展航空的优势也越大。那么,哪些城市坐飞机的人更多,哪些城市的航空旅客增速更快?

  《第一财经日报》通过对2015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的城市及其7年来的增速统计发现,目前北上广这三大门户型城市仍是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在前十名中,东部占据了6个,西部占据了4个,而中部一个都没有。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走势,西部多个城市增速名列前茅。

  长三角航空最繁忙

  中国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大关的城市共达到25个,主要包括四大直辖市,深圳、厦门、青岛、大连四个副省级城市,以及广州、成都、昆明、杭州等省会城市和著名旅游城市三亚,基本是目前我国主要的一二线城市。

  这其中,上海以9919万位居第一。上海总共拥有两座大型机场,其中浦东机场超过6000万,虹桥机场也接近4000万。此外,附近的杭州吞吐量位居第9,南京位居第11,长三角这三个城市的吞吐量就超过了1.4亿,从这个角度上说,长三角可以说是目前我国航空最繁忙的区域。

  分大的区域看,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了6个,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和厦门,剩下的4个在西部,分别是成都、昆明、重庆和西安,中部则一个都没有。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旅客选择出行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从始发地到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北上广深杭厦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收入高,时间价值比较高,选择航空出行的人会更多。

  而西部地区包括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所在的省份,虽然经济欠发达,但由于其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特别发达,再加上距离东部又十分遥远,地面交通不方便,因此西部的很多省会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也很大。

  相比之下,中部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很不错,但是仍没有一个城市航空吞吐量进入到前10名,这是因为中部地区的地面交通比较发达,中部省会到东部距离也比较近,比如武广高铁开通之后,两个城市之间的航空班次就减少了一半以上。

  李晓津说,机场有一个最佳经济规模,太大之后,各种资源都不够经济,不论是对旅客还是对航空公司都不太方便,运行效率也会下降。比如大量的飞机集中在一个小空域里面,就影响了效率。一般当一个机场吞吐量达到五六千万后,就要开建第二机场,使得经济和服务上能达到平衡,未来我国修建第二机场的大城市会越来越多。

  西部多城增长快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看,在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中西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大大提速。反映在城市航空旅客吞吐量方面,过去7年来,不同城市之间的旅客吞吐量增速差别也很大。

  这其中,天津的增速最快,达到了208%,排名从全国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上升了4位。自2006年后,随着一系列大项目的落户,天津的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GDP增速多年排名靠前。

  不过,与GDP的增速相似,城市航空旅客增速方面,除了天津之外,增速名列前茅的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这其中,贵阳和南宁均增长了206%,贵阳从第25位上升至第22位,南宁从第30位上升到第25位。郑州的增速也达到了194%,排名从全国第19位上升至第16位。

  此外,重庆的增速也达到了191%,西安、成都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2011年,成都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深圳,成为第四大航空城市。

  相比之下,增速靠后的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深圳和上海,这四大一线城市7年来的增长率都低于100%,其中广州仅有65%,北京也仅有66%。

  李晓津说,北上广深等地由于发展得早,基数比较大,这些年随着沿海发达省份的经济转型,人流量的增速也在减缓。另外,随着二三线城市航空业的发展,北上广深这些东部大城市的枢纽作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比如过去东北飞华南的城市,很多都要到北京中转,但现在都是直飞了。”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信用在中国为什么不值钱?

中国的信用环境还在崩坏的轨道上继续滑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人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人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玻

富有的国家该救助贫穷的国家吗

公民地位包含着我们不与其他国家的国民共享的各种权利和责任。但“大同优先论”的“大同”部分忽略了我们对同胞公民的一切特殊义务。

投资的“国进民退”问题恶化

民间投资不仅仅是趋势性缓慢下滑,而是急剧快速的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与国有资本相比,民间投资在市场准入、融资成本、税费负担等方面的阻力和难度较大,“国进民退”有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员工被打的是屁股还是脸?

为什么这些奇葩的培训公司和讲师,劣质高价还能够神一样地存在?根本原因还在于,部分商业银行在员工教育培训上急功近利,热衷于通过洗脑式的培训,来进行所谓的统一思想、提升士气,进而激发潜能、提升业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