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6日01:15 证券时报

  【环宇杂谈】

  与过去几轮地王无多大区别,国企和央企依旧是绝对主角。充裕而低廉的资金,给央企国企提供了无限弹药。

  李宇嘉

  看来,“地王”在媒体头条的位置上是下不来了。当你还在大书特书“地王”被刷新的时候,或许一天之后,甚至几小时后,纪录就作古了。过去几年,媒体往往认为,一线城市“逢拍地、必地王”,现在二线城市也是如此。近日,一位开发商的朋友告诉笔者,囊中羞涩,东部二线城市的土地“招拍挂”,他们老板根本不敢参与。于是,他们就去中西部二线城市找机会,某市主管招商的主政者告诉他们,政府上下正在找地出让,不拍出一宗“地王”来,对不起城市名片。

  中原地产报告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共出现155宗“三高”地王(高总价、高单价和高溢价),远高于2015年的95宗。其中,54宗地王的溢价率在100%以上,70%的地王诞生在二线城市。被称为楼市“国之标杆”的“新四小龙”——南京、苏州、合肥和厦门,成为今年地王出现最多的区域。仅仅4月以来,苏州、南京和合肥共出让50宗地,60%属于“三高”地王。与过去几轮地王无多大区别,国企和央企依旧是绝对主角。

  地王和房价的关系,绝非鸡和蛋的关系,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但蹊跷的是,近期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屡屡隔空喊话,态度非常明确,“必须遏制地方政府炒地、投机资本炒房之风”;去库存是要通过鼓励开发商降价,而不是鼓励开发商争当“地王”。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作为稳定国计民生的国企,缘何还要逆势频频造“地王”呢?

  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稳增长”大敌当前,本该发挥中流砥柱“范儿”的央企国企们,却屡屡掉链子。1-4月份,国企利润同比下降7.8%,降幅较1-3月份回落了2.1个百分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营和民营企业利润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1-4月份的利润同比增长8.4%,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问题是,2015年和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和信贷投放的2/3倾向央企或国企。

  显然,在决策层眼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央企国企们,有点“太扶不上墙”的意味。于是,量化业绩考核的“令箭”扔下去了。但目前,在国内小到一瓶矿泉水都产能过剩了,国企央企在本行业继续投资,利润赶不上债务增长,到头来还得挨骂。满眼望去,楼市是为数不多的有效资产,还能贡献可观的现金流,也符合国企央企“重当期业绩、轻投入产出”的经营观念。

  就短期来看,比起投资基建项目,楼市的政绩要明显得多。于是,近期能源、基建等高负债率、现金流短缺的央企也纷纷进入房地产。当然,稳定楼市,就是稳定资产价格、稳定银行贷款质量、降低系统性风险预期和资本外逃。央企在土地市场上造“地王”,无疑是稳定资产价格的中坚力量。

  充裕而低廉的资金,给央企国企提供了无限弹药。去年以来,开发商融资渠道开闸。2015年,房企发债占据债券市场60%的份额,龙头房企中期债券利率降至3%-4%,比5年期存款利率还要低。可见,银行在做“赔本”的生意。近日,有媒体统计,贷款和票据占据开发贷60%的份额。在融资地位上,中小开发商和龙头开发商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银行给予央企等龙头开发商的最优企业贷款基础利率(LPR),已低于融资成本,银行“倒贴”。

  近期,在土地市场攻城略地的信达地产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国企,母公司为央企及金融企业,毫无疑问造就了其“地王杀手”的称号。2015年以来,信达地产通过公开招拍挂新增9宗地块,其中7宗是地王。在一个月之内第三次刷新地王纪录的上海顾村地王争夺中,加价单位以“数十亿元”计算,开发商报价在第三轮就直接从14.4亿跳至30亿元,信达地产笑到最后。

  (作者供职于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相关阅读

离开廉价劳动力怎么发展制造业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降了吗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股市大方向:选股不选市的一年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以泡沫攻泡沫方能解房价困局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