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1日20:45 中国新闻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 李晨韵 摄

  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 (赵小燕 方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21日出现在浙商大讲堂,面对浙商,他并没有讲如何发展经济,而是分享自己的幸福观:除了物质,幸福还与健康、教育等密切相关,甚至应该是囊括所有因素。从研究数据来看,财富并不等于幸福,收入超过一定数额后,幸福感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长急剧增长。

  迪顿分享的几组数据图表显示,从1960年到2010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收入变高的速度最快的就是中国,而平均年龄也从40岁增长到了70岁。从其分享的数据图表来看,各国寿命数据差距正在缩小,但幸福指数还是有很大差距。

  迪顿说,很多哲学家、宗教学家、心理学家等都对幸福有自己的定义,“幸福是重要的,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生命中不可能时时快乐,总有某个时刻会有悲伤。”

  从他对幸福评测的数据来看,幸福和两个维度有关。一个是生命评估:生活过得如何?是否达成目标?是否感到沮丧生气?二是某个时间点的快乐度:是否能在昨天的某个时间点感到非常快乐?

  根据坎特利尔阶梯理论,幸福指数从0-10计,非洲国家一般在3-4,而美国基本在7-8。“从中国搜集到的数据差异比较大,但可以认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

  从对几百万的参与者的评估数据得出理论,迪顿认为,在周边情绪变化中,周六日更加快乐,压力、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比较少。

  迪顿也解释,幸福指数也跟各国人民的含蓄程度有关。“中国人比较含蓄,美国人比较开放会愿意表达幸福,而拉美人很喜欢说自己是幸福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什么要讲“幸福”,而不是经济?

  生长在苏格兰的迪顿父亲是煤矿工人,小时候家庭也非常贫困,他曾经认为“幸福”并非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发现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的意义也许没有“幸福”本身更具有本质性。

  迪顿说,最近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全球的大部分扶贫成果都来自中国。中国在各类幸福指数上的变化曲线也越来越和西方发达国家接近,并明显优于拉美、非洲、前苏联国家等地区。

  但是,迪顿教授也指出,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人的收入增长并非和幸福感的提升成正比。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就开始呈平滑稳定,甚至开始下降。因此,经济的发展固然是中国的伟大成就,但在此基础上,用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来构筑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同样是当务之急。(完)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相关阅读

中国城镇化为什么有问题?

中国的旧型城镇化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旧型城镇化异化为房地产开发地产,第二就是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这造成的大拆大建侵犯了民众的利益,然后就是小城市偏枯,特大城市疯长。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占地面积过大,投资效率低下;其次是各级政府债台高...

如何找出牛股的技术优势

能否跳出唯技术优势的限制,把技术优势内化成对整个产业竞争优势发把控,完善自己对所属整个产业发展的撬动,已经成为众多从导入期到快速成长期的技术类公司的关键。

把房地产当支柱有什么可怕后果

泡沫是一种中间现象,这是资本过剩必然会产生的一种中间现象。根源在于城市化推动了资本过剩,资本过剩导致了大量的资本活动,这些资本活动在某一市场集中爆发,就产生了泡沫现象。

中国能靠什么来超过美国?

本质上讲,世界上各主要文明体在进行一场竞赛,看谁能首先通过变革走出当前的困境。这一场竞赛的胜者将会是未来几十年乃至本世纪世界文明的领导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