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0日06:50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孙忠

  在“资产荒”持续发酵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想拿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越来越难。

  数据显示,保险资产管理注册产品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渐次下滑,今年尤其明显。来自中国保险资产行业协会最新信息显示,2016年1-4月,18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共注册产品44项,合计规模688亿元。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543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4039亿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注册规模仅为2014年的18%,为2015年的25%。

  记者调查的多家保险资管机构均认为,转身投行实现项目资产多样化,才能在大资管时代抢占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机构也期望政策层面适度放开,规避“看得到、摸不着”的投资尴尬。

  积极投行化转型

  保险资管有长期稳定的资金,在缺钱时期,这是明显超越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但在“资产荒”时期,不是缺少项目,而是缺少风险小收益高的项目。

  太保资产副总经理余荣权从保险资管的发行端分析,目前太保的产品投资主要围绕政府的重点项目开展,以久期较长的固定收益产品为主。他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一方面是产品收益率随着公募融资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不断宽松,利率急剧下滑,与保险资金的成本匹配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大项目越来越少,项目规模难以做大,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

  中再资产总经理赵威坦言,目前,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投资策略,未来几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可能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他认为,配置模式的转变和投资能力的提升就是要实现资产配置的投行化。根据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优势,在固定收益类产品利率大幅走低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标的向偏股权类资产倾斜;投资模式和管理机制也需要投行化;在激励上,采取项目提成制,参照市场标准和惯例设计激励机制。

  期待放宽政策

  “放开前端关注后端”是保险资金运用一直坚持的市场化基本原则,政策面也一直处于不断放开过程中。那么,政策是否还有放宽的余地?

  余荣权建议,监管层对保险资管产品政策开放的力度不妨再大些。比如放开投资范围,明确可以投资利率互换、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基本金融衍生品,实现产品投资风险对冲;允许引入担保机构参与保本属性的保险资管产品,满足委托人的投资需求;允许接受高净值个人客户投资,有利于保险资管产品资金来源、风险收益多元化等等。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帆观点明确,可投行业受限制约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

  目前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基础资产行业被限定在基础设施(集中在交通和能源行业)和不动产(包括商业不动产和土地储备)领域。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资管可投行业范围狭小,大大限制了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基础资产的多样性,加大了行业的集中度,从而形成了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同质性较高的特点。

  受访险资资管认为,满足客户需求是大资管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希望金融监管层能进一步发挥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协调指导作用。加大政策开放力度有助于保险资管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在同一监管环境下同台竞技。

  保险资管整合项目的产品化能力,不仅是保险行业的事情。大资管时代,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业务领域交叉渗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创新能力成为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交银康联投资总监兼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汪朝汉建议,未来保险资管产品的发展方向有三:非通道类(主动管理类)的产品应成为发展重点;基础资产的范围进一步丰富,增加更多特色类的资产,如股票定增类、股权类等;保险以外的销售范围逐步拓展。THE_END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股市进入充分释放风险的新阶段

经济和股市同时结束了之前依靠外力的“抵抗式反弹”(经济依靠强行加杠杆、股市依靠国家队,但都后患无穷)而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经济和股市都会充分释放风险,承受短期之痛也自然不可避免。

造假在A股就没有断过

很多人现在都懒得造假,老板一高兴,说停牌吧。干嘛停,就说重组呗。股民一听,兴奋啊,开盘追进去。股票涨了几天,老板一看,韭菜进来的差不多了,马上再次下令停牌。过一阵看到大盘指数不错,开盘来了一句:不好意思,重组没搞成。

供给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官员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他们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

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

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