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0日01:24 每日经济新闻

  高杠杆是“原罪”不能用加杠杆硬推经济增长

  ◎每经记者 万敏

  5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对于货币与金融市场风险,“权威人士”明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并强调高杠杆带来高风险的可能性,认为“不能也没有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各项经济和金融数据取得了不错的表现,在经济回暖的基础上,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4.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当季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权威人士特别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并要抛弃宽松货币拉动增长的幻想,近期央行货币政策的持稳态度与此基本保持一致。如果权威人士是能够影响到央行决策的层级,可以认为今后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健,未来降准次数可能进一步减少,更多是为了对冲基础货币投放缺口,降息空间也愈发收缩。

  破除信贷依赖

  在上述文章中,权威人士指出,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

  虽然官方近几年来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始终用“稳健”一词,但其内涵却早已发生变化。随着去年以来的数次降息降准,货币信贷已呈实质上的“宽松”,市场分析认为,一季度的天量信贷一部分来自实体企业需求回升,但也有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因素。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该权威人士指出。

  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杠杆率的迅速上升已是有目共睹,经济增长对信贷的过度依赖,已经带来债务问题的不断暴露。权威人士的上述表述,意味着一季度信贷狂奔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警惕,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对信贷投放踩刹车的动作,同时这也委婉地批评了居民部门加杠杆去地产库存的做法。

  权威人士也在访谈中多次谈及要避免对经济实行长期的刺激政策,“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该权威人士还举例谈到,“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等。

  刘东亮认为,权威人士特别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并要抛弃宽松货币拉动增长的幻想,近期央行货币政策的持稳态度与此基本保持一致。如果权威人士是能够影响到央行决策的层级,可以认为今后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健,即经济只要不再次出现超预期恶化,货币政策更有可能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微调而非大规模放松,未来降准次数或进一步减少,更多是为了对冲基础货币投放缺口,而降息空间也可能愈发收缩。

  守住金融风险底线

  此次的“权威人士”访谈还提及了近期热议的“债转股”。他说,“我们强调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对那些确实无法救的企业,该关闭的就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搞‘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那样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个大包袱。”

  面对高企的企业负债和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有望于近期启动的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还在讨论中的债转股被寄予厚望,但同时,对后者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担忧也在增多。

  “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主导债转股,只能从形式上改变自身的账面资产质量,而并不能从本质上真正改善,如果转股企业盈利能力不能显著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甚至会随之降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副总裁胡建忠在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银行通常不具备经营或重组企业的专长,往往需要找到能胜任的过渡管理层。债转股可能会带来道德风险和利益冲突——债转股后,银行与企业产生关联,银行可能继续向企业提供贷款,造成新的负债,妨碍股权处置工作。国家拥有企业的情况可能也会增加。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