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库进行评价和排名,不仅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清晰的智库价值量表,而且对于智库了解、改进自身不足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智库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中国智库来说,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种评价体系比较受关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詹姆斯·麦甘团队编制的《全球智库报告》,采用整体性测度方法中的“主观整体印象评价法”,简单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上海社科院编制的《中国智库报告》,根据中国智库分类演化与研究领域的特点进行分类排名,但仍采用“提名+评选+排名”的主观评价方法;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在上海社科院分类评价体系基础上引入客观指标,主观客观指标相结合更加科学,但客观量化指标仍需多年积累和试错。
宾大侧重主观评价
美国宾大麦甘团队的全球智库排名项目于2006年启动,2007年正式发布,并于此后每年一月份连续推出,其评价智库的指标主要分为资源、效用、产出和影响力几大方面。
在资源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吸引领先学者和分析家的能力、与政策制定者和其它政策精英的关系等;在效用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在该国媒体和政治精英中的声誉、媒体曝光与被引用数量和质量等;在产出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政策建议与创新理念的数量与质量、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文章、政策简报等)的状况等;在影响力方面的指标,主要分为政策建议被决策者和社会组织的采纳情况、对政治团体的顾问作用等。
麦甘较早地开始了对全球智库的排名研究,并且持续发布,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标杆性成果。该评价采用的是整体性测度方法中的“主观整体印象评价法”,简单易行。
但不可回避的是,该报告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智库评价方法有待完善。其采用的是“主观整体印象评价法”,优点是操作简单、可行性强,可快速对大量智库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即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评价者的所处地域、所熟悉的领域等等都会对其评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二,全球智库评价项目组织机构有待健全。该项目的数据收集、研究和分析工作都是依靠来自各地的实习生开展的。许多实习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对于全球智库的理解也比较粗浅。
中国智库评价的先河
2014年1月22日,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智库报告》,并公布了第一份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开创了我国智库评价的先河,并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评价智库影响力的指标体系。
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其智库评价体系进行了修改,以中国智库的决策咨询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及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作为评判标准,采用“多轮主观评价方法”,就中国活跃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内部的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打分和排名。
上海社科院对中国智库进行了分类分析,即把中国智库划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等四大类,并且对它们各自的智库性质、组织形态、经费来源和研究方向都进行了对比分析。
但是,该报告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评价方法有待完善。上海社科院目前采用的是“提名+评选+排名”的主观评价方法,然而,要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应当采用“主观+客观”的评价方法,在使用主观评价方法的同时,将客观数据指标作为智库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其次,智库评价程序不够公开、透明。例如,受邀参与问卷调研的人员以及参加评选专家的构成必须具有系统性,其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也应均衡。另外,即使采取主观评价方法,也应当对评价指标的权重给予说明,特别是对排名榜中的相关智库的得分加以公开。
引入客观指标乃当务之急
2015年1月15日,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于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根据智库影响力分类,采用四类影响力指标:专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每类影响力评价指标中都分别设置3-5个具体指标,每个具体指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会再根据实际情况分设更详细的指标,比如“研究人才数量”会再细分为“国内研究人员”和“国外研究人员”的数量。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更加客观,他们将上海社科院的智库排名作为一级指标,将排名转换为得分后,再与他们的客观指标得分各自加权后相加,得到最终智库得分。其中,客观指标占比70%,主观指标占比30%,并且主观得分比例将在以后逐年减小,直至去除。
该报告试图改进评价方法,创造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是,同上海社科院的智库排名一样,该报告也没有完全展示量化过程,缺乏透明度。尤其是,对智库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范围,对智库的客观数据、打分等也没有公开。另外,数据采集过程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参评的专家数量较少,数据采集投入的人员和时间也不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