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佳
[“生得优、病得少、活得长、死得快”是汪建在很多场合都反复提及的理想——既是他个人的,也是华大基因追求的]
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开始,16年来,华大基因(BGI)已经将其基因研究的领域拓展至医学、环境和农业等多方面,现在,它既是资本市场上被热捧的概念,被追逐身价千亿的准上市公司,也是业内被不断讨论的“真伪”科学,能否基业常青的商业标板,争议从未中断。
医学3.0
是“Google”还是“富士康”,华大基因始终“毁誉参半”。
“15年前基因组测序费用高达38亿美元,今年基因测序的市场价格是3800美元,明年可以降到3800元人民币。”——上周末,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公开演讲中“更新”了其主营业务的最新“发展前景”。
作为华大基因最具挖掘潜力和商业化价值的业务,一直以来,基因测序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按照它对于自己的描述,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如提供一站式基因组测序,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
在支持者的观点里,这些成绩无可辩驳,这家蒸蒸日上的中国公司或代表了国际前沿科学的一条重要发展路径,其背后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无可估量;但在批评者看来,依靠机器测序的工作也许并不像华大基因描摹的那么高深,况且,它的商业模式似乎也并不清晰。
同样的问题每每被投资机构问到,这家狂飙突进的公司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保证现在庞大的业务健康运转?
被追问得烦了,汪建会掏出手机给对方展示他连续跟踪记录10年超过14T的多组学健康数据,他把自己的遗传蛋白、代谢、菌群、环境、平时的体质评价、运动、营养、睡觉、饮食甚至心情都进行了记录,他存了自己的细胞,甚至构建了符合他肠道菌群条件的酸奶,他说自己是全世界第一个记录完整多组学的“大白鼠”。
这也是汪建解释华大商业模式的方式——在他看来,这些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显而易见,谁能越早掌握越多数据,形成足够样本进行分析建成模型,谁就占足了先机,而现在,显然,他自己领导的华大基因是有绝对优势的。
2013年3月,华大基因通过旗下子公司BetaAcquisitionCorporation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Genomics的收购,二者整合之后华大基因正式获得了基因测序仪的生产能力,降低对Illumina等上游公司的依赖,测序服务成本也开始大幅降低。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华大基因的基因组平台已经处理了几十万人超过20PB的大数据,相当于超过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而当年,腾讯基于几亿用户的数据处理量为30~40PB的数据。
“动脉硬化是可以消退的,但是怎么样形成更加智能化的系统,现在还不知道,我们得做100万人,每个人至少1T容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和搜集过程还需要机器人,需要降低成本,因为这个数据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生就带来的东西,是我们生命的秘密。”汪建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不仅如此,在华大的规划中,此前数年与跨国制药巨头们的合作也可能会产生新的拐点。
“过去我们诊断传染性疾病都是用的间接方法,如果用核酸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窗口期的传播,所以我们提出来精准预防,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很多遗传性疾病提出精准预测。”汪建表示,“此外,在控制代谢性疾病上,我们倡导微生物分析,通过分析和调整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代谢性疾病的状态,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起到一定作用。在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上,我们可以为医院和医药公司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生命经济
“生得优、病得少、活得长、死得快”是汪建在很多场合都反复提及的理想——既是他个人的,也是华大基因追求的。
此前,华大曾提出利用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有望在3年内管理癌症。
“我们国家癌症五年的治愈率是30%,前年公布是28%,这两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的低存活率,让人们谈癌色变。在欧美国家,这一数据都超过了66%,中国的还不到欧美的一半。”他公开表示,“如果用个体化的精准化疗方法,存活率可以提高很多;如果是用免疫学的方法,就更加好。”
汪建也承认,基因科学、基因诊断能够为健康和疾病防控提供特殊手段,而实现这个目标,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从基因到疾病的数据分析,全部能够人工智能化,这是未来最大的挑战。
事实上,挑战来自方方面面,资本市场的频频试探和政策的谨慎同样显眼。
2012年下半年开始,一改此前对资本市场的排斥态度,华大基因先后为旗下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融资14亿元和20亿元;随后华大基因旗下的华大健康也开始融资,汪建对其给出的目标是未来达到1000亿营收。
“我不是不喜欢他们给我钱,我只是不喜欢他们拿钱过来就是要管我,但现在不同了,我现在是大股东,他们也被我彻底洗了脑。”汪建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但更大的问题显然来自市场以外。
2014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通知下发后仍继续开展的,属地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然而,这并不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第一次对基因测序开出禁止令——在此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一科技和市场的态度保守而谨慎。
“国家政策的滞后肯定会延缓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的阶段,我们也只能等待国家的政策更加放开。”汪建告诉本报。
2014年7月,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四款基因测序产品获得注册证,这也是食药监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食药监总局公告一周后,华大基因宣布将通过基因技术降低中国的出生缺陷率,第一阶段主要面向唐氏综合征和粘多糖病、鱼鳞病、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等罕见遗传病。
“深圳市已经在2013年将华大基因的唐氏综合征无创产前检测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每个孕妇补贴400元。”汪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保守估计,针对孕妇的“唐(氏综合征)筛”一项的市场容量每年超过百亿元,市场一般标价2500~3000元,按卫计委统计,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孕妇,按半数计算,则市场容量为100亿~150亿元/年。
不仅如此,采集母体5毫升血液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粘多糖病、鱼鳞病和多种癌症等,而已知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8000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中国目前批准了其中的20种,而美国批准的数量是2500种——基因检测的可使用范围极具想象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无创产前市场约为10亿元,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占据大部分份额,安诺优达占比10%左右。
汪建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生命经济,以人为本,这是我们最牛的地方。”他说。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