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军中国仓储市场

2014年08月01日 23:37  华夏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郑重 济南报道

  青岛港融资骗贷“蝴蝶效应”

   7月30日,青岛港集团大港分公司49泊位靠泊了一辆满载1.2万吨外贸进口氧化铝的“心宿2”轮。这意味着该公司在受德正系骗贷风波影响后,重启了其外贸进口氧化铝接卸业务。

   “由于受到德正系骗贷案件的不利影响,‘躺枪’的青岛港作为受害方承受了一定程度的名誉损失。”青岛港集团方面的消息称,随着案件的逐渐明朗,包括质押仓单为个人私刻公章伪造、与中信资源没有合约关系等真相浮出水面,该集团的外贸进口氧化铝业务基本恢复正常。

   但始于6月初的青岛港融资骗贷风波至今没有平息,青岛港(06198.HK)7月28日深夜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表示,该公司以及母公司青岛港集团接获中信资源(01205.HK)的民事起诉书,要求取回存于青岛保税仓库货物,如不能交付则必须赔偿1.08亿美元,案件将于9月初开审。

   另外一个“坏消息”是,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诸多国外企业开始进军中国仓储市场。锐财经分析师刘江远7月31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这加剧了新进业者与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

  中信资源索赔上亿美元

   与其他青岛港相关融资骗贷法律起诉案不同,这次中信资源的诉讼主体不是德诚矿业。

   青岛港公告显示,根据诉讼文书,原告人中信资源旗下中信澳大利亚资源贸易有限公司已向青岛海事法院提交诉讼书,因青岛港相关方不向中信交付223270吨砂状冶金级氧化铝和5004吨电解铜,致使中信由于无法处分标的货物而遭受严重损失。

   中信资源要求法院确认其对目前存放于大港分公司的青岛保税仓库中货物拥有合法所有权,以及判令青岛港相关方向中信交付标的货物,如不能交付,赔偿货款损失约1.08亿美元,约6.65亿元人民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费用。

   “标的货物乃以第三方货运代理青岛鸿途物流有限公司的名义储存于集团大港分公司,并已因涉嫌刑事活动而由公安机关扣留,而公安机关亦已向青岛鸿途进行调查。”青岛港国际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与中信“并无合约关系”,因此管理层初步评估认为“法律诉讼缺乏充分理据”,公司将积极抗辩上述诉求。

   早在6月初,青岛港国际董事长郑明辉曾表示,“货主及代理均为本公司的独立第三方。本公司并非货主与代理间协议的订约方。除装卸及仓储服务外,本集团目前并无向代理提供其他服务,且本集团并无于涉及调查的金属产品中拥有任何权益。”

   据本报记者了解,青岛海事法院已确定将于9月9日9时30分就法律诉讼进行一审。然而,最终青岛港是否需要承担赔付责任依然是未知数。

   8月1日,有消息称,青岛港方面认为该案件可能起诉不实,因此已向青岛海事法院提交了中止该案件审理的申请书。

  青岛港或有连带责任

   “这个事件中最大的责任方显然在于第三方货代青岛鸿途物流。”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丁娟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中信资源是与第三方货代签署的合同,而青岛港未与其直接签订合约,因此中信资源理论上应该直接起诉第三方货代。从法律层面来说,合同的效力仅适用于合同签订的双方,中信资源与青岛港之间并无直接的合约关系,因此不具备向其追索的权利。

   工商注册信息则显示,青岛鸿途物流有限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企业法人为青岛恒通进出口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旭军,分别出资195万元、5万元。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青岛鸿途物流有限公司隶属于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氧化铝及其他有色金属的港口代理业务。

   不过丁娟同时表示,最终青岛港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还需要通过证据来决定。

   “虽然法律条款并无显示青岛港与中信资源存在直接的合约责任关系,但法院最终认定后果由谁来承担,主要是通过证据来判定相关责任方在过程中有无过失和过错,是否存在故意等,由此来判定是否追究其民事责任等。”丁娟表示,青岛港作为仓储企业及第三方监理公司,一旦确认其存在监理责任,或者在内部监管上出现漏洞,甚至如果被发现其与第三方货代串通致使货主遭受损失,青岛港或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而可能赔偿部分相关损失。

  加速行业洗牌

   在刘江远看来,对于青岛港乃至国内的仓储行业企业来说,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行业竞争已经呈白热化。”

   最新的消息是,高盛2010年收购的大型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正计划在上海等中国保税区设立仓库。

   “西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希望为现有仓储机构寻找替代选择。”消息人士表示,高盛集团的金属仓储业务首次进军中国市场,加剧了新进从业者与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

   上述人士表示,因西方从业者必须依赖中国当地代理机构监督仓储业务,这次丑闻使银行和贸易商对西方金属仓储公司的信心动摇,很多公司在考虑弃用中国的代理公司,在国内成立自己的机构来直接监督仓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基本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宗商品仓储业务规模达数十亿美元。”刘江远说,未来的竞争将很残酷。

   一个佐证是,世天威(Steinweg)正考虑扩大在中国的版图,在青岛、上海以及其他地方租赁更多仓库。

   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的世天威总部已有167年的历史。世天威的做法有别于其他同业对手,通过运营和管控自己的仓库,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该公司租赁通常位于港口自贸区的仓库,由自己的员工来管理库存。

   自骗贷丑闻爆发以来,已有逾10万吨铜从竞争对手的仓库转移至世天威管理的仓库。这相当于上海保税仓库铜库存估计数量的约五分之一,几乎等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全球铜库存总量。

   业内人士表示,若高盛旗下Metro决定进军中国,将可能效仿世天威的业务模式,运营和管控自己的仓库。目前而言,世天威的模式似乎获得了回报,担惊受怕的银行和贸易商施压仓库运营商,要求他们证明存货不可能与其他客户的金属相混淆。

   综合多方消息,包括CWT Ltd所有的CWT Commodities、Pacorini Metals、Impala、摩根大通(JPMorgan)旗下Henry Bath,以及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部分持股的新加坡公司GKE Corp等公司,也正在停止使用当地企业并招募员工来管理仓库,或者正在考虑这么做。

   “青岛港骗贷事件大幅改变了仓储业务的属性,利用第三方不再是可行模式。”刘江远说道。

文章关键词: 财经公司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日本决定给钓鱼岛五个附属岛屿命名
  • 体育斯杯-男篮克俄罗斯获连胜 李晓旭准绝杀
  • 娱乐张默与两人吸毒被抓视频曝光 当场认错
  • 财经一图看清取消限购城市 10城官方明确宣布
  • 科技剖析转基因: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 博客实拍:我在新疆莎车的真实见闻(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三化学学霸获奥赛金牌 曾抄佛经静心
  • 贺江兵:没有美女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
  • 谢百三:沪港通消息兑现时牛市或结束
  • 花木兰:刚需最好等楼市下跌捡便宜
  • 傅蔚冈:大城市落户将越来越难
  • 余丰慧:定向降准跑偏是个大问题
  • 艾经纬:解除限购楼市也不能能复活
  • 齐俊杰:摩天大楼压垮中国经济
  • 慕容散:A股时代郭敬明进去姚明出来
  • 罗天昊:户籍改革还差最后一步
  • 郎咸平:逆城镇化发生是最可怕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