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重装净利连降并购运作收效甚微

2014年08月01日 01:44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程亮亮

  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兰石重装”)近日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资本市场,然而最近三年间公司营业利润连续下滑的尴尬处境却让其上市之路充满阴霾。

  与此同时,上市之前的一系列并购动作收效甚微,溢价收购带来的亏损资产也引发了投资者的诸多质疑。

  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尽管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如今诸多的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显得有些难看,但是像兰石重装这样上市之前的三个完整年度里净利润连续下滑的现象依旧少见。

  兰石重装招股书显示,公司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分别实现营业总收入12.43亿元、11.59亿元以及13.05亿元,实现营业利润分别为1.2亿元、7522.83万元跟5185.06万元,实现净利润更是从2011年的1.1亿元下滑至2013年度的5033.83万元,按此计算,三年间其净利润下滑幅度达到惊人的54.31%。兰石重装对此称,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下游行业石油、化工及钢铁等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对新增投资需求下降,一定程度加剧行业市场竞争,导致公司议价能力减弱、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大幅上升。

  而与净利润大幅度下滑相对应的是兰石重装的应收账款金额却在大幅度地攀升。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兰石重装应收账款分别为5.14亿元、6.69亿元、9.63亿元。按此计算,三年间其应收账款增长幅度达到87.35%。同时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却从2011年的2.59次/年下滑至2013年的1.60次/年。

  兰石重装在招股书中称,因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将保持较高水平。虽然公司的客户均为优质客户,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存在信用风险,如果客户产生信用风险,导致公司应收账款不能如期收回,将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但对比其披露的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面对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兰石重装的坏账计提比例似乎要比同行业上市公司低出不少。按照兰石重装披露的计提比例,兰石重装对于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为1%;而同行业的科新机电(300092.SZ)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为5%;张化机(002564.SZ)一年内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为3%。值得注意的是,张化机在去年还对坏账计提比例进行了调整,但是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3%的计提比例并未作出调整。

  溢价收购资产现亏损

  与诸多拟上市企业不同,兰石重装在上市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资产收购动作,但是从招股书披露的情况来看,收购时期的高溢价似乎并未换来可观的利润,甚至是亏损。

  招股书显示,为进一步整合兰石集团涉及炼油化工设备生产、检测的相关资产,增强公司独立性,2011年9月21日,经公司201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进行了增资。通过整合收购兰州兰石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兰石重工”),增加快锻液压机组生产销售业务,扩充发行人的业务范围。此次增资后,兰石重工成为兰石重装的全资子公司。

  资料显示,据相关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以2010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按收益法计算的兰石重工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37784.50万元,增值30100.60万元,增值率391.74%。兰石重装解释,由于兰石重工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业务发展主要依赖于无形资产,资产基础无法准确反映资产价值,所以用收益法评估更能反映兰石重工的价值。

  然而这一次近四倍的溢价收购并未换来预期的效果。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 2013年兰石重工净利润为-2077万元。而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兰石重工的合并总资产也只有4.08亿元,净资产只有1.09亿元。

文章关键词: 财经经济公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图解:青年小明未来落户四种可能
  • 体育李娜宣布因伤退出美网 5年首缺席大满贯
  • 娱乐霍汶希辟谣古巨基车祸死讯 谴责黑心网友
  • 财经三鹿董事长减刑原因成谜 官员大多再上岗
  • 科技Xbox入华被指定价过高较美国贵30%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好赌 安倍下台或已进倒计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到90后三代毕业生第一份工资如何花
  • 李光斗:从《小时代》看90后品牌观
  • 钮文新:A股四重底之资本底初现
  • 慕容散:中国最会讲故事餐馆是湘鄂情
  • 宁宁:通胀超级大老虎吃肉不吐骨头
  • 冉学东:热钱流入利好股市和房市
  • 徐斌:股市泡沫取代楼市泡沫
  • 叶檀:户籍改革农民收获最大红利
  • 余丰慧:中国版住房保障银行眼光短
  • 陈思进:安居乐业的标准是房价收入比
  • 林采宜:中国式量化宽松能维持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