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两性的共同困境?

2014年08月01日 01:42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孙行之

  最近,作家张嘉佳的一篇名为《暖男》的600字短文在互联网平台上刷屏。据说,该文收获了“200万点击,7000个赞”。这篇文章以周迅与汤唯的新婚为引子,大意说,爱上风流才子或“高帅富”对于如今的女性都太累。一个经济和精神上独立的女性或许更倾向于选择温文尔雅、体贴善良的男人,即所谓“暖男”。文中为女性勾画的关于爱情的美好蓝图是这样的:“冬天的早晨塞到你手套里保温的三明治,流泪时把你抱在怀里的温度,以及你做出一项成绩及时向你表达的爱惜。”其逻辑是,既然“女神”都选了“暖男”,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但,周迅与高圣远那个塞满品牌代言、视频直播、公益演唱会的结婚桥段,本就是她献给广告商和公众的一场大秀。而看上去很美的“暖男”与“女神”的故事,或许也只是孤寂世界中的美好想象。

  周迅的婚姻不足以说明“暖男”的风头就盖过了“高富帅”,但“暖男”的流行也是不争的事实。更早,湖南卫视[微博]热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就曾将这个称号送给乐于助人的小男孩“天天”。与传统意义上被用于形容男性气质的词汇如“阳刚”不同,“暖男”温暖、柔和,从这个对男性人格特质的归纳,大致可以看出女性对理想男性的投射。当男性不需要担负养家的重任,男性的沟通能力和性格细腻程度就成了被看重的特质。而在后工业时代到来之前,这种特质绝大多数被用于要求女性。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与“暖男”差不多同时流行起来的,是另一个名词:直男癌。显而易见,后者在字面意义上含有贬损甚至绝望的意味。它指的是大男子主义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与“暖男”所指涉的绅士作风似是天差地别。两个词语同时出现,概括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性交往方式。在这背后,隐含的是另一个命题: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或许无法消解男女不平等,甚至,会引致新的两性隔阂。

  所以,无论“暖男”,还是“直男癌”,发明这两个概念的都是女性,或以女性为视角来思考的男性。在中国另一部分男性眼里,被冠以“暖男”的称谓是无法容忍的,因为其实质就是“娘炮”,或者至少是“不男人”。而所谓的“直男癌”,或许 “只不过是有点自私”而已。

  作家张嘉佳因在微博上发布的33个睡前故事,被文学评论界及媒体广泛关注,被贴上了“文艺暖男”的标签。他的这些故事不仅赢得了150万次的转发量,集结而成的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卖出了200万册。除了宣发团队的营销努力,这些文字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可小觑。张嘉佳的语言接地气、情节推进迅速、带点沧桑或悲情,给人以心灵慰藉。据媒体报道,张嘉佳的粉丝绝大多数为女性。

  当女性在两性交往中的精神需求得以放大,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花样美男”、“暖男”这样的概念把某些男性的特质固定,并传播出去。社会已经走到可以拥抱“暖男”的阶段?这类词汇是女性构筑的空中楼阁?怎样的结构性因素,推动着审视男性的标准的变化?

文章关键词: 经济投资行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图解:青年小明未来落户四种可能
  • 体育李娜宣布因伤退出美网 5年首缺席大满贯
  • 娱乐霍汶希辟谣古巨基车祸死讯 谴责黑心网友
  • 财经三鹿董事长减刑原因成谜 官员大多再上岗
  • 科技Xbox入华被指定价过高较美国贵30%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好赌 安倍下台或已进倒计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到90后三代毕业生第一份工资如何花
  • 李光斗:从《小时代》看90后品牌观
  • 钮文新:A股四重底之资本底初现
  • 慕容散:中国最会讲故事餐馆是湘鄂情
  • 宁宁:通胀超级大老虎吃肉不吐骨头
  • 冉学东:热钱流入利好股市和房市
  • 徐斌:股市泡沫取代楼市泡沫
  • 叶檀:户籍改革农民收获最大红利
  • 余丰慧:中国版住房保障银行眼光短
  • 陈思进:安居乐业的标准是房价收入比
  • 林采宜:中国式量化宽松能维持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