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故事,骗骗女孩的童话

2014年08月01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孙行之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仇立平曾在课堂上讲过龙应台那篇著名的《啊,上海男人!》,用以讨论两性平等状况的变迁。在这篇1997年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里,龙应台这样描述上海男人:“所以我对大陆男女关系的平等是有心理准备的,只是没有想到上海男人在大陆男人中还自成一格,是一个世界稀有的品种。”她写了很多关于“上海男人”的细节,比如温柔、体贴、善于家务、对妻子言听计从。

  如“上海男人”一样,之后对男性的指称和归类先后出现了许多,诸如“花样美男”、“高富帅”、“经济适用男”和如今的“暖男”。顺着这些词汇所指涉的含义,或许可以考察社会心理的变迁。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对男性的评价已经慢慢发生了变化。女性对男性的审美,已经不是如以前那样以阳刚和男子气为标准,而希望获得男性更多的理解和精神沟通。这可以看作一种男女平等的趋势。”仇立平说。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社会依然是以男权为轴心的,层出不穷的语汇代表着女性的想象,也恰恰是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表征。而在信息时代,社交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中,男女平等的状况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第一财经日报:形容某些男性时,曾经有过“上海男人”、“经济适用男”这样的语汇。这么多年,这类语汇一直在变化。

  仇立平:“上海男人”也不是小男人的概念,而偏重于他们顾家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些词汇,是因为两性越来越趋向于平等,社会心理也更趋向于女性为中心的社会想象。

  我记得80年代曾经上演过一部话剧《寻找男子汉》,它所反映的男性气质和特征,与龙应台所写的有比较大差别。可以看到女性对男性的评价慢慢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她们心目中的男子汉,不再是我们所讲的传统意义上男性气质很强的人。当年,龙应台发表这篇有关“上海男人”的文章时,引起了很多男性的反感。但到了今天,无论在媒体还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男性越来越为人所认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男女的绝对平等又可能是一种幻象。女性对诸如“暖男”这样的男性的渴望,也反映她们在现实中并未得到满足。社会依旧是充斥着男权主义的,很多女性可能只能从一些故事和影视剧中得到满足。实际生活中,不能说这样的男性或这样的男女关系不存在,但它依旧不具有普遍性。真正意义上的,在精神上、人格上、社会地位上的男女平等并未达到。

  日报:如何判断两性的平等程度?

  仇立平:这得看从什么角度出发,从男权主义的角度看,西方的男权主义就以为男女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其实并不完全。建国的前30年,中国的男女平等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人们强调男女无差异的平等。现在,我们知道,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差异,人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只是造成了社会分工的不同。

  不平等不是基于分工,而表现为对这种分工的评价标准。举个例子,有一句话是“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可能的确不适合战争。今天,我们谈市场的时候,市场中的很多工作也许并不适合女性,但她们不会受到特殊照顾,甚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与男性相当的成就。这个时候,男女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实际上却违反了男女本来应有的分工。而从女性本身来说,她需要呵护与支持,这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诸如“暖男”这样的概念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日报:所以说,男女平等导致“暖男”、“花样美男”这样的概念被热捧,或许,它反映的恰恰是男女之间的隔阂甚至不平等?

  仇立平:不妨想想这样的问题:女性能否上战场?在冷兵器时代,当然不能。但在数字化时代,女性或许可以参与战争,但并不是面对面的冲杀。市场也是一样,机械大生产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女性扮演的是完全不同的角色。只能说,这种变革提供了男女在新起点上的平等。但这种劳动手段背后到底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后果,对社会、家庭分工又有怎样的影响,目前研究并不是很多,并不确定。

  信息化手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想这就是“暖男”概念产生的大背景。以前,工厂或单位里,小伙伴总是非常活泼,常来常往。现在人们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宅男”、“宅女”就是智能化生产社会的产物。青年男女很可能无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暖男”则是女性渴望呵护的一种表达。那些关于“暖男”的故事,只能说是经典时代的非经典故事,骗骗女孩的童话。

文章关键词: 经济投资行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图解:青年小明未来落户四种可能
  • 体育李娜宣布因伤退出美网 5年首缺席大满贯
  • 娱乐霍汶希辟谣古巨基车祸死讯 谴责黑心网友
  • 财经三鹿董事长减刑原因成谜 官员大多再上岗
  • 科技Xbox入华被指定价过高较美国贵30%
  • 博客为什么中国人好赌 安倍下台或已进倒计时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0到90后三代毕业生第一份工资如何花
  • 李光斗:从《小时代》看90后品牌观
  • 钮文新:A股四重底之资本底初现
  • 慕容散:中国最会讲故事餐馆是湘鄂情
  • 宁宁:通胀超级大老虎吃肉不吐骨头
  • 冉学东:热钱流入利好股市和房市
  • 徐斌:股市泡沫取代楼市泡沫
  • 叶檀:户籍改革农民收获最大红利
  • 余丰慧:中国版住房保障银行眼光短
  • 陈思进:安居乐业的标准是房价收入比
  • 林采宜:中国式量化宽松能维持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