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宽货币高利率

2014年06月23日 18:31  《小康·财智》  收藏本文     

  在我看来,问题不是出在松紧上,而是要调整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改革。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

  王国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文|王国刚

  目前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一季度走下来,不能令很多人满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和金融链存在一系列不协调的情况,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矛盾。4月份数据显示,M2为11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了13%,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实体经济面感到的是资金非常紧张。我们一直在说要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但不仅没降下来,反而上升了,这必然使实体经济面目前的困难雪上加霜。

  之前大家讨论的时候都说中国货币超发,虽然我不赞成这个说法,但毕竟有这么多钱,出现了宽货币、高利率。这两者在金融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我们对这种情况究竟应该怎么看呢?

  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金融的过程。按照经济学理论,金融最初有居民部门和实体企业部门,二者相加是实体经济。居民部门是资金的拥有者,实体企业部门是资金需求者,他们之间直接发生了金融的资金交易,这是最初的形态。实体企业和实体企业间建立在商务往来基础上,又有了交易。这些交易从金融角度来讲,最初形成的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直接金融的过程,但是在中国出现了问题。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一面运用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和企业间的直接金融联系,一面通过行政机制切断了企业和企业间的金融联系,由此商业信用不可能建立起来。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35年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金融,实际上用的是一套银行信用。到今年4月底M2是117万亿元,其中由人民银行[微博]发行的流通中的货币不过5万亿元。112万亿元则是通过银行再创造,用存贷款机制、货币乘数、再创造货币创造出来的。这30多年来,金融实际上是银行信用金融。

  如果实体经济部门资金紧缺,我们马上想到松和紧。所谓的松和紧,在中国现实过程中就表现为对银行再创造货币这个过程的松和紧。在目前条件下,这几年下来典型的现象是新增贷款的行政管控还管不管、控不控。如果新增贷款行政管控继续坚持下去,就意味着银行不能通过存贷款机制创造更多的资金。

  这些也有另外的表现,这边表内做管控,外面发展一批表外业务,有人称之为影子银行。实际上那不是影子银行,它是银行存贷款的补充品,不是替代品。

  所以我说问题不出在松紧上。从中国今天的角度来讲,要调整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改革。我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剩下的那些都难以持久。

  衡量金融部门改革的效率不是看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而应该看看实体经济部门。从企业角度来讲,融资成本降低,从广大资金供给者、城乡居民来讲,能不能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也就是他们能不能通过金融过程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必须把这两者结合在一块。

  现在有一些被称作所谓的新生事物,或者所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一些金融现象,我认为那是带有问号的。比如说所谓的网贷P2P,虽然使得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它大大加大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使其融资成本超过20%。20%的利率是什么概念?有几家企业有这种盈利水平呢?所以这个背景下,实际借钱的人是在救命,救命的时候是不讨论价格的,这很可怕。而我们还在大肆炒作,认为这是发展方向。这只能使实体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不是改革的方向。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香港反对派自称69万人参与“公投”
  • 体育C罗压哨助攻葡萄牙2-2 韩国2-4出线堪忧
  • 娱乐李小冉新男友曝光 携手奔民政局登记?
  • 财经这些年“被直辖”城市:厦门黄粱一梦
  • 科技富士康重庆区调整:笔记本订单遭抢食
  • 博客马未都:女知青神评论被哄堂耻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河南替考谜团:考生称苦读不如找枪手
  • 钮文新:股市迎来“经济底”
  • 杨再平:新设民营银行是为了摆脱依赖
  • 商寅泉:楼市盛夏遇冷的下半年展望
  • 刘姝威:房价降下去 股指升起来
  • 水皮:定向降准会演变成全面降准
  • 龚蕾:一张图看美国收入最高职业
  • 马光远:房价调整是中国房地产成人礼
  • 沙黾农:人神共愤的新版IPO长不了
  • 易宪容: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不会变
  • 叶檀:央企赚的是谁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