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重在配套

2014年06月10日 00:49  中国经济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定向降准”可以被看作颇具想象力的金融创新举措之一,其所指向的现实问题是: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金短缺更多地带有局部性、歧视性特征。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总体过宽,并且已经引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弊病;但在另一方面,即使在货币过宽的大背景下,中国依然有大量信贷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因为考虑到中国金融“割裂”的局面,央行[微博]已经从4月25日起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和0.5个百分点。此次国务院再提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至少就其政策本意来说,当可在避免以往货币放水副作用前提下,有利于正向激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不过“定向降准”的政策效应仍然有待时间检验,其落至实处的难点、疑点主要在于:

  首先,货币调控总体属于总量调控,其对中国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向来很难做到对症下药,而“定向降准”虽然试图通过政策创新突破这一基本性制约,但问题是,货币作为流动性极强的基本要素,其在金融机构已经大幅度实现商业化改造的现阶段,究竟还能否被人为驱赶至“违背”商业逻辑的领域,令人疑虑重重。

  其次,“定向降准”的力度是个很难拿捏的命题,尤其是论及这个命题,还必须考虑中国落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其表现之一即在于,由于资源配置失当,当央行意图放松货币时,货币未必能流到应该去的行业和企业;而当央行意图紧缩货币时,货币亦未必能从应该压缩的行业和企业中回笼,其结果就是,中国的流动性过滥与“钱荒”,总是如跷跷板似的起落不定。

  第三,“定向降准”的政策性考量在市场一体化公平竞争环境下,究竟能否在实现其意图的同时,避免以往政策性金融对金融组织商业化业务的排挤与挤占,至少在目前看来,仍然很难令人放心。

  所以说“定向降准”除了其本身要解决好适时、适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快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譬如依托利率市场化进程,弥合银行风险收益间的不对称;再譬如继续驱动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实行公司化转换,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黑龙江安达市快餐厅爆炸案疑犯被抓
  • 体育NBA总决赛-詹姆斯35+10热火1-1马刺
  • 娱乐黄海波致歉称不复议:错已至此一心改过
  • 财经国务院为何点名这些省长市长开会(名单)
  • 科技苹果公司股票一拆七:股价创一年新高
  • 博客张斌:世界杯拥有神一样球员的球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清华向夺刀救人少年伸橄榄枝(图) 试题
  • 金岩石:“定向降准”与股市拐点
  • 刘姝威:房价降下去 股指升起来
  • 叶檀:放弃对股指的执着吧
  • 龚蕾:从巴菲特午餐看全球经济
  • 张化桥:股票市场的游说者 你们错了
  • 顾虹儒:四大信号支撑下周市场走强
  • 谢百三:房产限购由地方政府定是谎言
  • 高善文:中期通胀压力不大
  • 艾经纬:图解房地产之房价谁决定?
  • 时寒冰:欧央行负利率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