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说书人

2014年02月20日 01:47  第一财经日报 

  钱梦妮

  [ 马街书会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曲艺的传统节日和艺术盛会。资料显示,今年上会的有326棚曲艺表演、1562名说唱艺人 ]

  [ 进村的路上,来自唐河县的说书人张新德向记者诉苦:“现在你看大会上可热闹?但根本就是为了歌舞团而开的大会!” ]

  [ 黄正林的嗓门明显比同伴亮堂一截儿,气息更足,上来第一句便气魄不凡。但此时,大舞台那边突然有人高歌:“我的未来不是梦……”令人哭笑不得 ]

  每年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的正日子。前一天,村外的雪地里搭台子、调试音响、排练热身,村子里四处都可见到身背长条布包、风尘仆仆的说书人。

  下午,太阳出来,村里路上的积雪化出一摊摊的泥水。远远出现三个人,排成一队缓缓前进。领路的老头儿戴着顶印有旅行社标识的棒球帽,后面跟着两个差不多年纪的老人,一个戴着墨镜,另一个闭着眼扶着朋友的手臂,拄着竹竿。他们各自背着放乐器的包袱。

  黄正林来自襄城县,今年69岁,小时候跟县委宣传队学习说书,认识了附近村子的同龄人孙三成和李世彦,于是三人常常和大家一起在农闲的时候练习和表演河南坠子。“那时候才十几岁,现场总是很多人,和唱大戏一样。”他对记者说。

  和很多人一样,这三位连续多年参加书会。从家里坐汽车、转火车,再徒步走到马街村——黄正林要带着两个盲人好朋友,走得慢,但半天光景也就到了。

  一年一度,他们会在这里遇到成百上千名说书同行,除了河南,还有人特地从山东、河北等地赶过来。一聚起来就有人按捺不住,纷纷取出三弦琴、大鼓、主板,拉开架势就扯起嗓门说唱起来。即便不演时,他们也会互相探讨乐器和唱腔。

  马街书会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曲艺的传统节日和艺术盛会。1996年,马街书会被评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资料显示,今年上会的有326棚曲艺表演、1562名说唱艺人。可是,这响亮名头下面还有着过去的说书盛景吗?

  雪地麦田开唱

  清晨七点,天才刚刚亮起来。会场雪地被冻得僵硬,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三位老先生已经从村子里过来了,在去年的老位置找了几个板凳坐着歇息。

  黄正林跟记者叙起家常。他有四个儿女,小女儿最有出息,在香港结婚生子。他三年前去探亲,顺便看病。他说,那里冬天可热了,到处都要找树阴乘凉。“我怕热。”他嘿嘿一笑。

  他穿着一件灯芯绒面的外套、旅游鞋,旁边沉默不语的李世彦干脆穿着普通的棉布衣服、劳保鞋。那天早上,雪地里的温度大约只有零下四五摄氏度,但他们显然都习惯了。

  昨夜三点多,他们就被同屋挤着住的说书艺人吵闹醒了。早起没吃东西,包里带着馍馍,但又怕吃了凉会闹肚子,索性不吃。

  8:45,太阳微露。不远处搭建的红毯大舞台上突然响起英文流行歌曲,音量之大似能感到耳膜强烈震动。四下环顾,不少说书人都摆好阵势开演了。“我以前在乡下唱的时候很受欢迎,因为嗓门高,被起哄着都唱到后半夜才肯结束。现在很少唱了,偶尔谁家有事儿才会请去唱一唱。”黄正林说,现在家里的土地也都承包出去了,平时就在县城里住着。

  9:00,过来几个穿着鲜艳羽绒服的阿姨,要走了属于她们的桌椅板凳。三位老头儿也歇息够了,挪到不远的空地上,互相商量了一会儿便开始支起架子放小鼓。孙三成掏出坠胡——一种类似三弦琴的民间拉奏乐器,开始定弦校音。他戴着顶皮草帽,穿着宽大的皮袄,瘦削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墨镜,显得颇有来头,于是立刻吸引来一大圈摄影爱好者。

  李世彦先唱。平铺直叙,在空旷场地上单靠着这把真实嗓音,即便有坠胡、竹板以及小鼓的帮助,不站在他们身旁驻足细听,都很难听清唱词。而附近全是类似这样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的说书人,彼此之间仿佛展开了音量比拼大赛,各种各样的扩音设备都被派上了用场。几步开外的人把大喇叭架在三轮车上,正对着他们,完全压倒了这边的声音。

  可李世彦连眉毛都没动一下,自顾自继续扯起嗓门唱将下去:吕洞宾砸花船。围观者只能看到他沧桑的面容。

  还有群人在雪地里围成一个大圈,一半是并列站立表演的说书人,另一半是端着长枪短炮摄影镜头的人。架势大得让人误以为是合唱,结果走近细听,发现他们完全是各唱各的。附近也根本没有任何真正在听唱的人。整片雪地仿佛成了一项宏大集体行为艺术的现场,声音表演是为了给摄影师们摆拍而存在的。

  说书人的会?

  进村的路上,来自唐河县的说书人张新德向记者诉苦:“现在你看大会上可热闹?但根本就是为了歌舞团而开的大会!”

  他回忆说,十几年前也有些曲艺团体、歌唱团体在现场吹吹打打凑个热闹,可是等到了正月十三当日,所有主要场地、主要观众都会被让给说书人。“说书”本应是延续百年传统的整个集会最根本的内容所在。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让许多人重新发现了马街书会的价值,有些味道却悄悄地变了。农田小路的路口竖起了一座气派的石刻牌坊,麦地当中立起一座高大的石碑,而会场两侧大兴土木建造的“中华曲艺展览馆”在今年正式开放。与之遥相对望的,则是在这片土地上存在年头久远得多的火神庙——庙宇四周也新铺了石板。

  今年组织方将整个会场划分为帮扶艺人表演区、民间艺人散演区、公共服务区和商贸区等区域,并将表演区与商贸区隔开,会场秩序据说相较之前大为改观。而会场西南边相隔不远搭着两个舞台,分别是“2014年中国·宝丰马街书会河南省青少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和“马街书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

  在几位老人这边,轮到一路充当三个人眼睛的黄正林唱。他的嗓门明显比同伴亮堂一截儿,气息更足,上来第一句便气魄不凡:“我唱的是太平洋东岸……”然后渐渐唱到平顶山,歌颂河南的大河山川之类。

  此时,在大舞台那边突然有人高歌起:“我的未来不是梦……”情景令人哭笑不得。

  百年来,马街书会实际上担当了重要的交易功能。说书艺人奔赴这里,自由亮相献唱,而家中有红白事的人则会悉心挑选,看中一棚则暗地与之商议价格,此谓“写书”。被写了书的艺人当场就可以收拾行头,奔赴写书人的村落,正月十三当晚在田间地头搭棚开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

  “照常都是连续唱八场,每天三场,元宵节上午休息。”黄正林说,“马街附近的村子前几年的基本价格是每场一百块钱。平均唱两个小时,高兴的话唱四五个小时的也有。”

  但是这两年,书会的场面更大了,他们以及张新德这样独自来独自走的说书人却更少被写出去。

  12:20,劲头十足的摄影爱好者逐渐退去,开始出现更多附近的村民。他们围观说书,每到段落结束,甚至有人懂得鼓掌叫好。有个年轻小伙子非常笃定地告诉记者,这个戴墨镜、拉坠胡的人是著名的郭永章,“网上都能查得到!”——当然他是认错了。

  “村里一起玩的人还有很多,但也都是老人。好多人也都不再唱了,但是这都是功夫活儿,弦不离手曲不离口,得天天唱才行啊。”黄正林说。

  13:00,他又唱了一段新式坠子,歌词大意是“计划生育好处多”。五分钟之后,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收摊。

  他们仨清早七点多来到会场,九点半开唱,三个半小时没有挪动,轮流唱也没停歇。孙三成一直在拉坠胡,而李世彦不唱的时候总是笔直地站着。

  今年看来是没人过来写书了,他们收了东西准备去找文联的人。可“艺人登记处”红色条幅下面已经没了工作人员的身影,人山人海中,不知道去哪里找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家宴款待连战:吃羊肉泡馍
  • 体育欧冠-梅西造红牌+破门 巴萨客场2-0曼城
  • 娱乐高凌风弥留频喊:我饿了 临终前泪望前妻
  • 财经三峡集团被曝工程招标违规多:一查一大片
  • 科技新浪科技2013年度风云榜颁奖盛典
  • 博客马未都:北上广等19城学区房还得涨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校规出台:私处不准别人摸 考研成绩
  • 丁大卫:二月行情突破半年线奔年线
  • 金鼎:目前形势对多头更有利
  • 连平:流动性问题再反思
  • 李锦:大集团重组成国企改革两大看点
  • 张庭宾:万吨黄金为人民币危机兜底
  • 叶檀:温州地下金融入虎笼
  • 王海滨:香港精神已死
  • 黄有光:中国房价并没有大泡沫
  • 郎咸平:人口红利是个伪经济学命题
  • 张化桥:余额宝想动银行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