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琴亦塑人

2014年02月10日 01:46  第一财经日报 

  邱妍

  [ “因为木质、漆工、手工都不同,所以每把琴都有自己的性格与音色。”

  “以前我们觉得音乐是抵达内心的精神寄托,现在已经成了娱乐方式。这对学习传承是有障碍的,斲琴的传承是有些让人担心。”

  一把古琴华美的表面之下,背后积累的沉稳与心态其实更重要。 ]

  轻轻叩开斲琴工作室那扇日式小门,刚刚午睡起身的蔡昌寿招呼来者坐下,便亲自去取挂在墙上的琴。由于年事已高,他的动作不是很灵活,摘下琴时格外小心。那些琴,个个都是他的“亲生仔”。他粗糙的双手抚摸着琴身,撩拨起琴弦,一时间,琴音顿入心脾。

  每个周五下午,蔡昌寿都在此教弟子斲琴。生于乐器制造商之家,师从古琴家徐文镜,蔡昌寿与古琴相伴已经八十年了,斲琴经历亦有六十载。如今,他算得上香港最资深的斲琴大师,他的工作室也成为香港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点。

  这间摆满古琴和斲琴工具的斗室,算是蔡昌寿祖辈所开的“蔡福记”乐器店命脉的沿承,常有香港琴艺的名人雅士造访。悬于门厅之上的“蔡福记”三个大字,便是好琴之人、国学大师饶宗颐亲题。

  小时候,蔡昌寿就在自家店里耳濡目染,给斲琴师傅帮忙。常有古琴大家把坏掉的琴拿到蔡福记维修。师傅修好后,蔡昌寿总喜欢跟着师傅一起把琴送还,就此认识了许多琴人雅士,其中就包括当时旅居香港的浙派琴人徐文镜。时年十几岁的蔡昌寿,从徐文镜的一琴古曲中体会到古琴的玄妙,自此开始向徐文镜习得斲琴技艺。

  大半个世纪过去,香港的古琴发展走过了高潮与衰退,无论艰难与否,蔡昌寿始终执业琴艺。如今他和弟子们都还在传承着斲琴技艺的一脉香火。香港文化博物馆与蔡昌寿斲琴学会合办的“香江琴缘”古琴文化展,便向人们讲述了斲琴技艺的传承。

  每把琴都有自己的性格与音色

  凤势式的“松风寒”、仲尼式的“琴韵解忧”、神农式的“天籁”……每把古琴都有它自己的形态、款式和名字,声音也各不相同。在蔡昌寿眼中,古琴如人,每把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性格。或温润如玉,或声如洪钟,变化甚是美妙。“与琴相伴,自己有知音,亦是交流。”蔡昌寿说。

  古琴的方方面面,谈来风雅,而每一分外表的美妙都要落实到造琴的工艺讲究中。事实上,想打造一把好琴,其中有相当多的细节需要斟酌,选木、雕刻、造弦、上漆……步步都马虎不得。

  走访旧屋是蔡昌寿寻找佳木的重要途径。看着那些精美细腻的古琴,着实难以想象这些木材其实大部分来自于旧屋的屋梁。梁木都是建屋时选的最好的木材,且历经岁月磨砺,纹理疏松程度最适合造琴。为了找到良木,蔡昌寿时常走走那些破旧的寺庙、祠堂,平时听说哪里有拆迁的屋子,他就去找木头。看中了哪个屋梁,就等着那间旧屋拆迁。

  “木料好多种,有的适合做琴,有的不适合,有的适合做琴面,有的适合做琴底。”蔡昌寿说,选木就像对着不同人,看它是否合适被选用。对于古琴来说,梧桐木做琴面,梓木做底通常是最好的组合。

  琴弦是斲琴的另一道繁琐工序。弦的基础制造则要分成选丝、翻丝、并丝等九个步骤。合好的弦还要用鱼胶、白芨等多种重要材料煮过,将弦内部空隙填充。煮的过程中,用具、水量及水质都有严格的要求。

  对于一般人来说,斲琴最艰苦的是上漆。不仅考验体力,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古琴的漆选用的是浓度极高的生漆,蔡昌寿的几个徒弟都在上漆时出现过严重的过敏。斲琴与做家具不同,如果油漆厚了就会影响音色,所以每一次上漆之后都要打磨。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一把琴通常要上二三十次漆。做好一把琴,通常需要不间断作业200个小时。实际占据的时间则要花上半年到一年之久。

  蔡昌寿一直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徒,却从不会给出统一的斲琴规范和标准。在他看来,古琴三千年文化传承,给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不需要标准,而是要有追求,即做好琴。既表达好音律,又让弹琴人能够舒服愉悦地发挥,得到满足。琴曲的表达、音色的保持既需要很多工艺去实现,也要凭经验和感觉去把握。

  “因为木质、漆工、手工都不同,所以每把琴都有自己的性格与音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手工的琴都很珍贵。我不用弹琴就知道琴的质素,敲敲木头就知道了。”蔡昌寿说。

  古琴华美表面下的人生态度

  蔡昌寿是蔡福记第三代传人,上世纪70年代起正式接管蔡福记。据蔡昌寿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琴在香港的发展最好,那时蔡福记乐器厂里约有70个师傅,一个月出产1000多把琴。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许多乐器商北上,将工厂开到内地。香港的古琴制造则开始走了下坡路。“找斲琴师傅都难。”艰难之时,蔡福记几近结业。而蔡昌寿始终不曾放弃斲琴。《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中描述,蔡福记已是当时香港唯一一家从事中、西乐器制造的本土乐器制造厂。

  1992年,蔡昌寿罹患食道癌,幸得一位医生琴友治愈。但之后却手部麻痹,无法亲手斲琴。在琴友的鼓励下,蔡昌寿决定收徒以传斲琴薪火。2008年,蔡福记的旧工厂拆迁,蔡昌寿搬到了石峡尾开了工作室教授斲琴至今。

  蔡昌寿有自己的收徒标准,学斲琴之人一定要懂弹琴。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对古琴充分的了解和热爱,是无法学好斲琴的。20多年来他只收了约30个徒弟。大家来自不同行业背景,为了爱好相聚一起,交流切磋,将斲琴技艺默默传承。

  然而,尽管有人愿意学习斲琴,却鲜有人像蔡昌寿一样倾情一生。一众徒弟中,态度和技艺真正得到蔡昌寿认可的,只有两人。“现在的人往往做第一把琴就喊辛苦,做不好就不做了。”谈起这些,蔡昌寿的语气里是有些遗憾的。

  人的主观因素是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古乐器制造传承的重视程度。蔡昌寿的徒弟钟兆燊亦感受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学斲琴之人的心态不同。 “音乐现在越来越玩具化,用电脑手机就能玩,都不需要乐器。音乐从文化的层面到娱乐的层面的转化,是影响人们心态和认知的最大问题。以前我们觉得音乐是抵达内心的精神寄托,现在已经成了娱乐方式。这对学习传承是有障碍的,斲琴的传承是有些让人担心。”钟兆燊说。

  对于这样的现实,蔡昌寿的应对是平静的。与其耳提面命地向徒弟灌输斲琴的重要性,不如用古琴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的心态。他在斲琴的第一课就教徒弟磨刀,培养徒弟沉稳的心态。一次,师徒合力给一把琴换岳山。如何把这个部位做得弧度适中是其中的难题。徒弟们的想法都是把木条切割成弧形,而蔡昌寿默默找来一只铁罐,把它烧红,将木条贴在上面等它慢慢烫弯。

  为什么要用这么麻烦的方法?蔡昌寿想让学生看到,一把古琴华美的表面之下,背后积累的沉稳与心态其实更重要。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称喜欢阅读和足球 四五岁就会游泳
  • 体育CBA福建5加时胜浙江 广东锁常规赛冠军
  • 娱乐孙俪怀二胎 邓超非独子网友担心“超生”
  • 财经冯仑:未来房地产还有10到20年好光景
  • 科技世界电竞大赛终结:因钱饮鸩止渴
  • 博客实拍北京初雪(组图) 冯小刚和春晚的交易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7岁孩子收上万压岁钱 称可借哥哥还房贷
  • 梁建章:应设立生育节 鼓励生育二胎
  • 李迅雷:改革之年能否消弭高楼魔咒
  • 鲁政委: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锚和千年虫
  • 清议:对周小川的公开质疑
  • 张捷:从白圭陶朱公谈流动性定价权
  • 天天说钱:日本首富的“中国野心”
  • 秦全耀:马胜利包子铺为啥关张?
  • 黄有光:驳中国债务与房价危机论
  • 巴别塔荔枝:福利国家如何催生同性恋
  • 启东:劳动力成本攀升与高成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