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丽芳
通讯员 邓艳秀报道
冬季,寒风刺骨,记者在广西荔浦县却看到了另一番“暖冬”气象,演员们身装戏服,浓妆淡抹,载歌载舞;当地群众欢声笑语,热情迎客;游人各地而至,络绎不绝。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庆祝荔浦县荣获“中国曲艺之乡”。2013年12月1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笑”走进荔浦慰问演出,广西区“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季季赛“智强·华海”杯曲艺比赛在这浓厚的氛围中有序进行,展现了荔浦县人民特有的“荔浦精神”。
县强则民富,民富则家安,家安则求乐。荔浦县注重经济提升,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走在了广西乃至全国前列。
特色农业走出“四化”新路
近年来,荔浦县实施主导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发展生产订单化、产品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农工贸一体化,摸索出一条把优质农产品做成强势产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根据“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荔浦县因地制宜,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格局。
荔浦县农业局局长赖荣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荔浦县建成了修仁镇连片5万亩广西最大的砂糖桔种示范基地,杜莫镇、龙怀乡、等万亩夏橙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青山镇以荔浦芋、马蹄、莲藕为主的万亩标准化无公害水生蔬菜种植生产基地等,示范带动5.3万亩荔浦芋、10万亩马蹄、1.3万亩茭白、20万亩水果等重点产业提升。
该县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大力鼓励食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培育多家马蹄、荔浦芋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以工哺农,工农联营”,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荔浦农村经济走上扩量提质的快车道。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唱主角”
荔浦是全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域之一,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木衣架出口生产基地,荣获“中国衣架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称号。
衣架产业已基本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成为荔浦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拥有衣架企业210家,每年产各类衣架20亿只、1200多种款式,其中90%以上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荔浦食品产业链基本成型,并逐渐发展成为荔浦重要的产业之一。全县食品企业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药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等几大门类,成为全国享有盛誉的“南方食品城”。
该县还大力发展林业种植、加工、贸易、物流、科研及其他相关服务业等“五大产业”。目前,全县新增规模企业11家,共有57家。新增微型企业104家,共达328家,获得了“自治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厂房建设用地试点县”称号。
城市建设打造旅游“品质新城”
荔浦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对县城区小街小巷和重要节点进行升级改造,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美丽荔浦o清洁城乡”活动,优化城乡环境,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
以银子岩、丰鱼岩喀斯特地貌溶洞旅游、荔江湾田园风光休闲旅游及蒲芦天河瀑布生态旅游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山水名城”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民俗特色”与“山水美景”交融的旅游文化。
荔浦县还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让旅游业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格局。
经济支撑共享文化盛宴
近年来,荔浦县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获得“中国曲艺之乡”、“广西文场之乡”、“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荔浦县常务副县长唐双喜了解到,近些年来,荔浦政府不断重视对民间艺术的引导和支持,企业也加大对特色文化的资金赞助,以文化搭台,达到了“促发展” 与“做宣传”的共赢。
以前,该县经济不发达,唱文场、搞曲艺的人不多,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文化娱乐的热情高涨,有条件的乡镇开始组建曲艺队,他们积极参与乡镇、村屯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起到引领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场在该县的民间群众基础深厚,有众多的爱好者,他们以文场及其它曲艺形式来表达社会各阶层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荔浦人民安定团结的祥和生活。
2010年,荔浦县荣获“广西文场之乡”称号;2013年8月,荔浦通过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实地考察和严格评审,荣膺 “中国曲艺之乡”。
如今,文场曲艺等特色文化已成为荔浦发展的一大亮点,荔浦县将以荣获“中国曲艺之乡”为契机,更加注重对广西文场等曲艺文化发展的扶持,更加注重曲艺文化活动的开展,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曲艺队伍建设,壮大和发展曲艺事业,使广西文场等曲艺文化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