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徐沪初:重新反思中国企业全球化

2013年09月12日 01:41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 “品牌叫不响,技术上多采取模仿和复制,粗放式管理无法积累有效的管理经验。” ]

  “走出去和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合伙人徐沪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走出去,是全球化的初级阶段,从相对封闭到走向开放,它从企业“本我”出发,是一个单向概念;全球化,则要求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全球资源配置,它并不包含特定的“本我”。

  厘清走出去和全球化的区别,徐沪初指出,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推进全球化的行动,“绝大部分企业还在学习和起步的阶段,只有走过这个阶段,才有资格谈全球化。”

  从外部来看,企业要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客户和市场在哪里;从内部而言,企业要梳理和评估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要对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进行分析,既要关注有形的能力,也要关注无形的能力。”徐沪初说。

  对于计划推进全球化的企业来说,必需的一个“动作”即是进行战略定位。首先,企业如果处于“生存下去”的阶段,要评估的关键点在于“和谁在竞争” 而非其他;其次,企业如果处于全球化的行业中,那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采取全球化的行动;最后,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增长、利润、市场集中度都达到一定程度,则必然要采取全球化的行动。

  徐沪初说:“品牌叫不响,技术上多采取模仿和复制,粗放式管理无法积累有效的管理经验。”因此,在路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来推进全球化。

  “你不能说有机的自我发展还是外延式的发展更有效。”徐沪初分析称,中国企业之所以倾向于选择后者,原因在于其能够助力快速扩张,而前者注重的是核心能力的养成,其对核心能力的复制,保证了稳健的发展,但缺点是速度较慢。

  政府服务的缺失、金融机构支持的缺失、管理水平的缺失、风险管理的缺失……这些耳熟能详的短期行为,在充分安全的情况下攫取被收购对象或者合作伙伴的优势。

  “理论上,不应该用失败还是不失败来看待全球化的问题。” 徐沪初强调,在战略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四种运营管控模式,即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积极介入管控和运营管控中选择一种。

  超过一半的企业选择了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其余则选择了运营管控。“积极介入管控是介于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之间的,它是战略管控某些特定领域。”徐沪初解释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世预赛-意荷阿根廷出线 英格兰平 德3-0
  • 娱乐梦鸽被媒体伤透心:为儿做什么都不为过
  • 财经房贷暂停蔓延至二三线城市:原因不简单
  • 科技苹果发布iPhone 5s和5c 内地20日上市
  • 博客王旭明:应取消小学英语课救救汉语
  • 读书和珅之误:从未想过乾隆死了自己怎么办
  • 教育麻省理工世界大学排名第一 北大第46名
  • 曹凤岐:新股发行体制如何改革
  • 张明:温州企业家为什么跑路
  • 赵伟:反垄断敢不敢碰央企?
  • 江濡山: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审慎决策
  • 舒颜:你看得起电视吗
  • 姚树洁:奥巴马与普京的尴尬
  • 官建益:三中全会政策的内核
  • 太友:央企在外亏损实属正常的不正常
  • 张庭宾:美元复兴以人民币牺牲为代价
  • 齐格:经济转型为何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