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维辉 栗泽宇 北京报道
这是一个被称作“朝阳产业”的夕阳事业。一方面,它前景广阔,外界资本纷纷涌入;另一方面,它却现状堪忧,其从业人员不断流失。
这,就是养老院。尽管有数据显示,到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但至少眼下,这些数字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对应的盈利。用中国国际养老院院长协会秘书长刘蕴华的话讲,养老院的利润“薄得像刀片”,大部分只能勉强维持,不求赚钱,只求不赔。
这种情况无疑让这个产业里的人无比沮丧。北京石景山区慈善寺养老院院长刘金凤就向本报记者抱怨:“开个农家院都比干这个省心!”而对于未来的出路,他们仍将希望寄托于政府政策的扶持。
外面的人
在百度[微博]上搜索“养老院”,推广链接中排名靠前的是一家叫做椿萱茂的公司。
根据该公司官网介绍,椿萱茂是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于2013年正式推出的养老服务品牌,而远洋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则是远洋地产的全资子公司。
除了地产商,保险公司也跃跃欲试。泰康人寿等企业曾试水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模式,其具体方法是:缴纳30年的商业养老保险,30年后可以入住养老机构,有的可能还拥有养老机构的部分产权。
不过,这一模式已在去年被保监会叫停。2012年7月16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称,防止以养老项目的名义建设和销售商品房,防范以自用项目名义投资不动产。
刘蕴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近年来,许多地产、IT界企业进军养老产业,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2月27日,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在北京发布,其中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国务院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参事魏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全国养老床位的缺口保守估计也有二三百万张。
里面的人
北京石景山区慈善寺养老院的入住率达到80%,150张床位,120张入住。即便如此,刘金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是悲观地表示,没准哪天就干不下去了。
不光是院长,从护工到后勤,从医生到护士,养老院工作人员的离职率普遍比别的地方高,能够从业3年以上的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利润太薄。
北京嘉德老年公寓院长王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收费最高的特护服务为例,平均每个老人4500元/月,他们院总共有30名特护老人,这一块的收入每月能有13.5万元。支出方面,人员工资包含10个护理员每人3500元/月,3个医护人员每人4000元/月,3个卫生、送饭的后勤人员每人3000元/月,再加上每人每月的五险一金1000元,光是人工成本就达到7.2万元/月。此外,还有水、电、暖气费用,餐费、住宿租金等,综合算下来只能保本,甚至略赔。
对于通过提高收费来弥补亏空的建议,王岩表示这种做法难度很大。如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其退休金大多在2000-3000元/月左右,现有的收费标准尚且不够,还需子女补贴一部分,更不用说提高收费了。
另一方面,王岩表示,养老院的医护人员都说,“宁愿去幼儿园,也不来养老院。”因为在别的地方,医生能够看着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心理上也有成就感。而在这里,康复的是个别现象,大部分老人的身体都会越来越差。
刘蕴华表示,养老院院长的接班人问题现在正在日益凸显。老一代院长慢慢退休了,年轻人又不愿意进来,精英都去了房地产、IT等待遇好的行业,造成了养老院人才极度匮乏。
管事的人
刘蕴华告诉记者,现在养老院的形势之所以如此困难,主要原因还是政府重视力度不够。体现在机构设置方面,各级民政部门中分管养老工作的人员都很少,也很少有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被安排过来,从业人员的工资普遍不高。例如浙江省建德市,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公立养老院院长的工资只有800-1200元/月。
此外,老年人事业也一直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国国际养老院院长协会曾和某部委合作开展“居家养老”试点,通过该部委老干部局进行上报,但拖了很长时间,每次都说上不了议事日程,回头再研究。
相关部门不重视的后果,就是养老事业嗷嗷待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社会办福利机构为老年人开展福利服务,北京市每人每月会补助200-300元,业内称之为“床位补贴”。但这一费用普遍被延迟1-2年发放,因为款项从市财政局、民政局,到区财政局、民政局,每一环节都有拖拉。
在刘蕴华看来,未来只有学习香港,走政府买单的路子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好在今年以来,政府已经频频发出信号。7月1日,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养老机构设立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颁布执行。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