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熊”已回洞

2013年08月22日 01:46  第一财经日报 

  芮捷锐(Geoff Raby)

  市场和媒体再次对新近出炉的中国经济数据做出了过度解读,但这次却一改以往的悲观论调。媒体的头条纷纷显示“中国经济正走出低迷”,彼此只是在“经济复苏”或者“经济稳定”方面的说辞不同而已。很显然,几个星期前还在预测“中国即将迎来金融危机”的论调已成过眼云烟。澳元兑美元走强背后的部分因素即是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和中国股市的逐渐复苏。

  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六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曾经辉煌的顶点跌落。不过,重要的是,在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已经放缓。若用“复苏”或者“放缓”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经济都不太确切,确切地说,在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增长率。

  导致最近市场波动的关键指标是工业生产指数。数据显示,中国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是今年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外贸数据显示,7月的进出口形势都在好转,出口增速为5.1%,进口增速则为10.9%,均高于去年同期。

  7月的零售额数据相较于6月没有实际上的变化,但比去年同期增加13.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7月平均同比增长20.1%,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0.5%。

  7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为2.7%,与6月持平。其中政府设置的上限为3.5%。与此同时,生产价格依旧下滑,但下滑幅度比6月略微放缓。上述数据则全面体现了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

  然而,有关中国经济更宏大的背景却鲜为人知。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终结。这一问题经常出现在分析短期增长指标(如季度GDP增长)和警示经济危机时。但是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再平衡”与否并没有关系;短期经济运行自有其规律,能充分应对相应的政策变化、国际形势和最常见的市场波动。

  “再平衡”是保持经济在长期范围内潜在增长的必然选择。那些认为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其增长模式的人断言,当前中国增长模式的红利是建立在“金融抑制”的基础上,实质上是通过结合银行存款的负利率,将收入从家庭转移;低工资则是因为限制贸易团体的活动和低估汇率所造成的。目前的模式已把金融资源转移到国有企业,后者从中获取利润,就好像所有寻租者一样,利用这些资源换取政治支持,从而支撑起了这个模式。

  其结果是,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远小于其在没有“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情况下应有的权重。中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是45.2%,这一数值也是被低估的,尤其是因为其中还包括政府开支。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正遭受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模式为中国经济实现了逾三十年的连续近两位数的增长功不可没。虽然资本边际效率(即每一元投资的回报率)难以衡量,但资本边际效率正在下降。因此,有评论认为除非经济增长模式能彻底改变,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否则增长也将无济于事。

  围绕这一中心产生出许多论点,如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系统性腐败、房地产泡沫等等。几乎所有有关经济的争论,都可以找到以上各方面的元素。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各种争论中以求平衡,可供选择的政策范围和政府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随着时间推移,事物必将变动。

  比方说“金融抑制”,今天我们可能认为它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即,相对于通货膨胀调整后)已经升值了好几年,很少有人抱怨中国的货币被低估,相反,今天很多中国人在抱怨工资问题,尤其是在较发达的东部省份。

  这将使“实际负存款利率”作为“金融抑制”的主要工具,但是银行储蓄不是衡量未来中国经济的唯一途径。资产是储蓄保值的最佳形式,我们耳熟能详的房产可能是规避“金融抑制”的重要途径。权威人士曾预测房地产崩溃迫在眉睫,但对于低杠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借贷利率水平的投资者来说,房地产业尚未崩溃并不太令人惊讶。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至少每10年翻一番的现状,消费在中国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中国的服务业规模也正在迅速扩大,占GDP的比重也在增加,服务业目前占GDP的45.3%。

  这不值一提。因为随着经济的成熟,服务业占GDP比重必然会上升,这也符合家庭消费能力上升的趋势。另外,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样是经济日益成熟的一个指标。看起来“再平衡”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否足以避免某种危机和崩溃仍有待观察。不过,政府的声明指出,要更加努力地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同时使经济的持续增速维持在当前稳定的水平。

  尽管这次只是“狼来了”,但并不是说狼永远不会来。蕴含在中国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挑战着政府来解决它们的能力,尤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金融体系改革,以便于未来更有效地分配资本。

  然而,熊在筑窝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30年来那些声名显著的分析师已经做出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这种论调不绝于耳,但中国政府还是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方针成功地摸索前进。

  同时,仅北京在未来的两年内为满足需求就得再提供250万个车位。中国还需要每年建造1000万套住房以满足正常(非投机)需求,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在7月份进口了创纪录的7300万吨铁矿石。

  (作者为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原文发表于Business Spectator,翻译:潘寅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公安部打击造谣传谣 凤姐推手被刑拘
  • 体育亚冠-孔卡传射埃神首球 恒大2-0 视频
  • 娱乐58岁刘晓庆今日大婚 丈夫曾任政协委员
  • 财经专家称富二代拆迁户推高车价:人傻钱多
  • 科技北京首批官方打车软件上线:不准加价
  • 博客陈毅之子陈小鲁:为文革批斗老师道歉
  • 读书国民性比较:日本男女关系比中国人圆满
  • 教育浙大同寝室四男生同年同月同日生(图)
  • 谢作诗:地方债务危机可以变成大好事
  • 尹中立:证券监管需要体制创新
  • 苦等:从光大8·16事件看监管的进步
  • 刘杉:光大乌龙不能变为无头案
  • 忘情:一块钱跨省火车票是怎么回事
  • 叶檀:移民经济让封闭治国成过去式
  • 徐斌:滞胀阴影笼罩全球经济
  • 沈建光: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 赵伟:世界经济三大核心此消彼长
  • 安邦智库:宏观调控已明确转向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