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变化,始终是近一段时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3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不良余额延续了此前近两年的增长趋势,较之去年末增加了466亿元,不良率则基本持平。
从未来一段时间看,不良资产大幅反弹的概率较小,但必须承认,银行业下半年面临的首要风险依然是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信用风险防控压力较大。而从新增不良贷款数据看,其呈现出明显的“两个集中”现象,值得各方警惕。
其一是地域集中。去年比较明显的是浙江,今年上半年则是江苏。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近日召开的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指出,上半年江苏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为全国最多,达182亿元。另有媒体报道,今年1至5月,全国新增不良贷款中江苏占了40%左右。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不良贷款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为江苏(182亿元)、浙江(106亿元)、上海(89亿元)、内蒙古(79亿元)和福建(50亿元)。
其二是行业集中。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2013年钢贸、光伏和航运等行业仍推动不良资产反弹,应被列为商业银行短期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监管部门的高层也坦言,大部分新增不良贷款集中在钢贸、光伏、船舶等行业。
实际上,新增不良贷款的“两个集中”现象,在银监会上半年公布的2012年报中已有呈现。银监会2012年报披露,2012年末,中西部地区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东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较上一年增加655亿元,不良率由去年初的0.9%上升至1%。其中,浙江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90.5亿元,较之2011年末的387.2亿元增加了403亿元,这一数字占当年全国新增不良贷款数额的六成多。从行业看,2012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是制造业,达到1770.7亿元,不良率为1.6%,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071.4亿元,不良率为1.61%。
对于今年以来江苏部分地区、部分领域不良贷款上升加快,有分析认为,这看似今年冒出的新问题,实际上是往年问题反映在今年的账面上了。其中比较典型的,则是曾经引发轩然大波的钢贸信贷风险。银行业内人士就表示,仅江苏无锡市钢贸的贷款余额达200亿元左右,而贷款损失占60%至70%,无锡地区的钢贸不良贷款严重程度超过了上海。除去钢贸行业外,光伏、造船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增长,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产能过剩。
的确,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时,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金融隐患,将成为困扰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最大风险。业内对此已有警觉,在年初的业绩发布会上,某大型银行行长就曾表示,如果说2012年资产质量风险主要发生在个别区域,今年主要关注的问题则是在少数的一些行业,特别是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
产能过剩行业累积的潜在金融风险,背后有多方面因素。一是目前产能出现过剩的行业,都曾是过去一段时期各地方政府热衷投资上马的项目,比如钢铁水泥、光伏风电,背后都能看到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被视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点项目。二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大项目,在银行“垒大户”的业务扩张模式中,备受青睐,各银行竞相追逐,向这些已经产能过剩的企业追放信贷,风险也因此埋下。三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最容易受到冲击,陷入经营低迷困局,高速扩张期背负的债务,此时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特别是当产业政策调整压缩部分产能时,其中暗藏的隐患将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风险,监管部门在近期布置下半年工作时强调,要坚持“有保有压”,对通过淘汰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要在保障银行债权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实施信贷退出,支持信贷调整和依法核销。尚福林明确要求银行向化解过剩产能倾斜,要按照“四个一批”,即消化一批、向海外转移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之中。
从长期看,要应对不良贷款增加的“两个集中”现象,还需从信用环境建设与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变两个方面下工夫。在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企业相互拖欠资金、银行贷款逾期,这些情况出现可以理解,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守信光荣”的氛围,金融业才会拥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也将大幅下降。同时,对于银行业来说,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观念,练好“内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自身经营理念与方式上进行彻底转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尽快形成差异化的经营模式,避免恶性竞争埋下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