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博览会将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交流平台

2013年08月03日 00:04  中国经营报 微博

  佚名

  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经贸合作情况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新闻发布会。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分别向中外媒体记者介绍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以及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亮点和筹备进展。

  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这是国新办连续10年就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提前实现各阶段性目标。高燕介绍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大幅提高,由2003年的78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000多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投资合作卓有成效,双向投资10年来新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互利经济合作成果显著,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正在商谈或建设一批大型合作项目,中方金融机构也为此提供了多种融资便利。双向旅游规模快速扩大,2012年,中国赴东盟游客732万人次,较10年前增长了2.6倍,仅次于欧盟为东盟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东盟游客来华已达589万人次,为中国主要的游客来源地之一。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0年来,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燕评价说,中国—东盟博览会建立了11国共办机制,体现11国家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和共同需要,把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投资贸易便利化从政府层面推进到了企业层面,发挥了自贸区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已成功举办九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搭建了融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合作平台。在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举办第10届的重要节点,新一届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的筹备工作既立足本届,也着眼长远。张晓钦介绍说,第十届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围绕“展示辉煌、创新发展”,着力做好“一个重点、两个提升、三个拓展”。 一个重点,就是充分展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向未来发展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各国领导人的演讲也将围绕这一主题。会期同时举办1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10周年成就展,启动中国—东盟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网络,成立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东盟青年联谊会等。两个提升,就是通过创新经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博览会的经贸实效;通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提升博览会的整体办会水平。三个拓展,就是拓展合作区域,在服务中国—东盟10+1合作的基础上,积极面向10+6服务,今年将首次邀请澳大利亚作为观察员国出席;拓展合作领域,在服务商品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服务好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次区域合作、互联互通、产业园区合作开发等;拓展开放带动功能,继续在广西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的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更好地发挥合作平台和双向交流的作用,服务中国—东盟各领域、各层次的互利合作。张晓钦表示,广西将在商务部、中国贸促会等部委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为促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于平介绍了第十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筹备进展情况。

  据介绍,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各国参展参会企业报名踊跃,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往年,申请展位总数超过规划展位数,展位供不应求。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5个东盟国家包馆。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北美等区域外的报名采购团组多于往届。会期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还将举办交通、金融、科技、环保、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系列交流活动。

  新闻发布会上,与会领导分别就有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商务参赞或代表,以及中国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陕西产科医生涉嫌抱走新生婴儿跨省拐卖
  • 体育亚锦赛-易建联休战男篮91分大胜提前出线
  • 娱乐曝周迅霆锋已发展2年 柏芝挟双子做筹码
  • 财经7000万嫁女山西煤老板如今日子难过
  • 科技摩托发布Moto X:主打定制与体验 图集
  • 博客任志强:潘石屹讲与我斗智斗勇的故事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的三大高官(图)
  • 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 高考录取
  • 谢百三:中国房地产政策似有重大变化
  • 金岩石: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 刘步尘:董明珠为何坚持不道歉
  • 张捷:中国私有化面临沉重历史包袱
  • 罗天昊:“大陆经济”走投无路?
  • 齐格:美国如何惩办丑闻企业
  • 叶檀:政府纵容过剩产能
  • 刘杉:政府担心房价与债务危机共振
  • 陶冬:手头有钱现在该放在哪里
  • 水皮:楼市调控口径为什么会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