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谈判深陷意大利面条碗

2013年07月09日 18:22  《中国商界》杂志 

  林至颖

  (作者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特聘研究员、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菁英会成员)

  WTO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脆弱,各成员对它的依赖度已经降至最低点,僵持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无限期搁置,已经成为多边贸易谈判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回合,虽然最初对谈判难度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多哈回合进展之缓慢仍超出各方想象,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风险。

  WTO走过了18年,多边贸易体系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它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多哈回合谈判遇冷并没阻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区域贸易协定(RTA)如火如荼的发展。

  致力于从多边角度推动全球贸易的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启动至今,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几年,早期曾在一些领域取得过成果,包括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的承诺框架、贸易便利化以及放宽公共健康领域的知识产权规定等,但自2008年以来,谈判一直被搁置,难有新进展。

  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创立的,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要求改变不公平贸易的呼声越来越高,多哈回合就是试图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的一次改革。但发达国家不肯放弃现有的主导权优势。

  当多哈谈判还在停滞不前时,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的领导人则启动了“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占全球经济规模的一半以上,囊括了多数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近一半。APEC成员将会获益,而许多非APEC国家却要受贸易转移之苦。

  但是,无论是与没有实质新自由化的世界相比,还是与充斥额外双边特惠协定的世界相比,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净结果都要好得多。实际上,“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它将统合已签订的小范围双边协议,并阻止那些本来可能会签订的双边协议。

  双边及区域性自由贸易谈判与旷日持久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相比,由于当事方较少,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易操作、约束力强。

  双边自由贸易和多边自由贸易已经并肩前行了几十年。全球自由贸易经历了多边谈判为主到多边谈判为辅、区域贸易谈判为主再到区域贸易谈判与多边贸易谈判并进的历史阶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贸易国可以游离、徘徊于区域贸易协定之外,无不被卷入其中。

  事实上在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未见结果的背景下,美国、欧盟、中国等贸易大国或经济体都纷纷展开了各自的自贸谈判。多哈回合谈判自2008年陷入瓶颈以来,各经济体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上却取得了蓬勃的进展。

  各国一方面希望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对区域贸易协定对多边贸易体系的作用多少存在着疑虑,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世贸组织对区域贸易协定的限制并不严格,但世贸组织这一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了来自双边贸易协定的冲击则是不争的事实。

  总的来说,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双边及区域贸易协定的目的才是实现更广泛和深入的一体化。这类协定所带来的好处要远少于全球贸易协定,因为它无法解决农业和渔业补贴、反倾销和简化贸易程序等体制性问题。这些棘手的问题只能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进行磋商,双边贸易协议对此根本无能为力。

  “意大利面条碗”现象是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统称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剪不断理还乱,一根根的绞在一起。

  就如在每个双边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原产地规定”的条款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汽车原产地规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提供了具有歧视性的优惠待遇。例如,欧盟现在只将最惠国待遇适用于少数国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国家则适用一般特惠及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特惠待遇(均比最惠国待遇优惠),最惠国待遇实际上已经不是WTO的原则,而是从最惠国待遇(MFN)转化成了最差国待遇(LFN),基于最惠国待遇的关税率实际上成为条件最差的关税率。

  由于多哈回合贸易谈判迟迟未能达成协议,全球范围内各种双边或者多边FTA大量涌现,亚洲地区的FTA同样正在快速发展。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在2000年亚洲只有3个双边FTA,而截至2012年底,亚洲国家已经达成71个双边FTA,另外还有84个FTA在谈判中。目前全球每年签署的自贸协议中有一半来自亚洲。自1993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始,东亚地区迅速发展的大量FTA使得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也促进地区更加紧密的供应链和生产网络形成,提升了亚洲的整体经济竞争力。

  然而,东亚区域内多个自贸协定交叉重叠,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不同的关税政策和对敏感商品的不同界定等问题使企业无法充分、有效地使用自贸区的优惠。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特别明显。

  近年来,东盟从自身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数个“东盟+1”FTA,其中包括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署的FTA。东盟在这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但是却加剧了“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因此,各界认为有必要在东亚推动建立以东盟为主导、以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为核心的东亚自贸区(EAFTA,即10+3),建立统一的原产地规则、产品和技术标准,以避免多重FTA所带来的市场破碎。

  在双边贸易协定如火如荼进行之时,经济实力强大的贸易国可能会依靠其在双边谈判中的话语权,要求弱小伙伴作出更多的牺牲和让步,进而迫使它们接受符合前者国内生产商狭隘利益的条件,而不能像在多边贸易体制中一样,各成员共同谋求一个更自由、更公平的贸易环境。

  发展中国家成员除了强调发达国家成员对整个多边贸易体制负有责任之外,并没有其他切实的谈判条件可以让其对发达国家施加更多的压力。

  然而,实现泛亚、跨大西洋或者亚太经济合作的机制还有别的方案搁在桌上。除了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CPA,即10+6)外,还有APEC的自贸贸易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美国倡议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以及美国和欧盟在2013年正式开始讨论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等等。不同的合作机制齐头并进,客观上也有竞争。舆论普遍担心不同机制之间互不兼容,互相抵触。无疑,种种情况表明,WTO式多边贸易体制未来的发展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按照当前FTA和RTA的发展速度,后期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制定的规则只会有增无减,那么在多类协定的共同交错约束下,相关产业得到真正便利的前景并不乐观,意大利面条碗现象就会变得特别严重。

  实际上,多哈回合谈判本来就是为世贸组织制定新的规则,涉及领域很广。各成员发展水平不同,利益和需求也不同。然而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尽快完成并最终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并非易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全球多边贸易机制的必要性也无容置疑。意大利面条碗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只会对在全球市场逐鹿的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情况不容忽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两会后重庆上海等12省份常委密集调整
  • 体育巴萨宣布比利亚离队 穆帅9000万豪砸鲁尼
  • 娱乐李天一案被提起公诉 检方认定系轮奸
  • 财经央企华泰数百员工保障房福利房两头占
  • 科技新iPad mini将大调整:或取消边框
  • 博客飞机副驾驶:紧急撤离时我们该怎么做
  • 读书彭德怀问毛泽东可知中南海"选妃"
  • 教育研究生招考血统论:老师称外校生素养差
  • 育儿姐弟疑捉迷藏躲进木箱窒息身亡(图)
  • 曹彤:人民币单边升值或将逆转
  • 西向东:降房价要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
  • 安邦智库:人民币国际化正进入新阶段
  • 李光斗:为什么中国人富有却不幸福
  • 商寅泉:两个条件引爆楼市泡沫
  • 叶檀:基金之神在中国认赔出局
  • 金岩石:华为接班换马模式不可取
  • 连平:银行业七招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 尹中立:中国楼市即将进入下跌周期
  • 华生:中国经济无需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