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友百货壮士断腕

2013年07月09日 18:21  《中国商界》杂志 

  黄荣

  中友百货的更名,更深一层意思是从根上去除台湾百货模式化,此种做法也是真正的剥离台湾百货模式,增强本土化。

  在西单商圈屹立14年的老牌商场中友百货,6月16日已正式更名为“汉光百货”,紧接着官网域名也随之更改。

  一直以来,曾经首创“返券促销”和“36小时不打烊”营销先河的中友百货曾在年轻消费群体中颇有人气。据汉光百货相关负责人说,“中友百货”更名是因签约台湾“中友”的商标权使用到期。更名后中友百货团队、股东结构等没发生任何变化。

  实际上,在汉光百货剥离“台管化”的同时,真正的挑战也悄然逼近。因为在传统零售业受到经济下滑、电商夹击、组合成本高企的合力冲击下,单体百货商场的生存现状再度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增强本土化

  汉光百货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公司使用的台湾“中友”的商标一直是付费的,商标到期前我们已决定更名。之所以改成“汉光百货”是为了纪念企业奠基人王汉光先生。

  如今它已经彻底摆脱了作为“中友”时台湾企业的影子,以本土百货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消费者面前。

  据悉,在1999年成立后,中友百货借助台湾百货模式的企划能力带动联营模式的快速增长,一度是西单时尚百货地标性商场。

  所谓的台湾百货模式,其实是一种借助企划拉动联营模式消费的一种高增长的方式,最早台湾人在企划方面走在行业的最前端。以买300赠30的促销方式为例,就是典型的以企划带动联动模式营销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台湾人带到大陆的,这种模式曾一度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

  “中友百货曾是西单首家引进台湾百货模式的公司,是走流行、时尚路线的百货公司。1999年刚进来时,西单一直是大众百货的聚集地,在引进的第一年,业绩并不理想,然而到2000年时,台湾百货模式逐渐得到国人的认可,第二年已经实现盈利。”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刘晖说道。

  而相关数据显示,1999年,中友百货全年营业额为2.9亿,2000年全年营业额为5亿,同期同比增长67.77%,2001年全年销售额更是飙升至7.9亿,同期同比增长57.26%。

  刘晖表示,为此,在2002年,曾一度掀起“时尚百货学中友,高端百货学燕莎”的浪潮,现在的太平洋百货、远东百货和君太百货,都是典型的台湾百货模式。

  对此,多位百货零售资深人士也明确表示,中友百货的更名,更深一层意思是从根上去除台湾百货模式化,此种做法也是真正的剥离台湾百货模式,增强本土化。

  在台湾团队撤离12年后,中友百货终于迈出了剥离台湾团队牵制的最后一步。事实上,早在2001年,来京开发中友百货的台湾团队就已全部撤出,商场由其前任董事长王汉光接手。

  而该说法也得到了现任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的证实。王小雨曾对媒体表示,1999年开业时有台资参与,用了台湾“中友”商标,后台资离开,“中友”被授权允许使用,期限到今年。如今它已经彻底摆脱了作为“中友”时台湾企业的影子,以本土百货的形象再次展示在消费者面前。

  改名只是个开始,汉光百货副总经理浦嘉嘉表示,以改名为契机,今年下半年开始,汉光百货将进行装修翻新和楼层调整,同时增强本土化。

  新起点

  在潮牌云集的西单商圈,百货商场要想脱颖而出,还存在很多问题。吸引时尚潮人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表示,“逛完一个商场基本就差不多了,因为同质化太严重。”

  卖场的同质化和电商带来的冲击,正是促使公司通过开发本土设计师品牌和自有品牌以达到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北京中友百货方面表示,更名为北京汉光百货,以全新的本土百货品牌形象重新出发。商场方面表示,汉光百货将进一步调整品牌、提升服务与卖场硬件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愉悦的购物体验。

  浦嘉嘉也表示,卖场的同质化和电商带来的冲击,正是促使公司通过开发本土设计师品牌和自有品牌以达到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新名称取自已故创始人王汉光,力求将他诚实经营的精神传承下去,”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说,“未来,新品牌‘汉光百货’将更加注重全客层的理念,加大对男士、儿童等业态的投入,扶植本土设计师品牌,同时开发自有品牌,为长远的差异化发展打基础。

  汉光百货已聘请国外知名设计公司对百货进行整体规划,下半年起会逐步开始卖场装修翻新,扩大顾客休息区域,全面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弃用“中友”名称颇有些“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意味着中友多年经营的品牌知名度将在未来的传播过程中大打折扣,但15年间建立的品牌调性,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难以磨灭的。这也是中友敢于在西单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圈中‘单打独斗’的主要原因。”一位百货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未来在服务上将作何突破?汉光百货副总经理浦嘉嘉介绍说,建立全覆盖免费无线、提供定制服务和渠道、完善会员体系已提上议程。

  “现在已经提上议程的包括建立全覆盖的免费无线网络,提供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潮流动态。我们还将完善会员体系,提供更多充满新意、有趣味的活动。服务上的突破也有赖于品牌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希望与品牌合作开展定制服务,为特殊人群、特体人群及追求个性展示的顾客提供定制渠道,真正实现‘全客层’的全覆盖。”她说。

  “我们这几年一直加强商品销售外延的建设,比如在汉光百货9层的“天幕功能厅”,定期为会员举办美妆讲堂。多家一线护肤品牌在汉光百货设有美容产品体验中心,让消费者在优雅静谧的环境里充分享受产品功效。”浦嘉嘉表示,未来汉光百货会更加努力在服务上寻求突破。

  单体模式之困

  实际上,在中友百货更名的背后,折射出单体百货商场经营的模式困境。据了解,单体百货商场在面对同行业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其他正在逐步进入百货行业的竞争者,然而给单体百货商城最致命的一击的还是经营自身的成本与利润的问题。

  中友百货改名汉光百货,走本土化路线,率先开发自有品牌,这由内而外的改造是否能够跑赢市场,目前还是未知数。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协会统计的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2012年销售总额2282.7亿元,同比增长仅8.92%。对比2006年至2011年百货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长率,2012年全国百货零售业增速下滑明显。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以汉光百货为例对记者分析说,汉光百货最直接面临的是空间困境。因单体百货店面空间一定,单体店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单体店的空间利用率,当单体店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其发展空间也就到达天花板。

  “目前中友百货的空间发展早已到达了天花板,其实在中友百货年销售达到20亿时,基本已不可能再上升了,如果再发展,除非创新经营模式。”该人士说道,事实上,中友百货这两年的业绩也在逐渐下滑。

  运营成本上升正给单体店重重一击,利润空间再度压缩。据记者了解,运营成本包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租金成本持续飙涨,人口红利的消失和阶梯电价的实施,再度加剧单体店的运营风险。

  刘晖表示,前几年,百货商场的房租成本仅占全年营业额的5%,而现在大多数百货商场的房租成本已经突破10%,而原来人工成本仅占1.5%,现在基本上都突破了2%,能源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平均提高了近1%。

  其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11年底,太平洋最终全面撤出北京市场,彼时,太平洋百货租用的盈科中心提出上涨租金要求,遭到了太平洋百货的反对。

  可见,在竞争白热化的百货零售市场中,单体百货商场内忧外患的局面日益加剧,若不尝试从根本上寻求创新,单体百货商业消亡的速度或将加剧。

  而在潮牌云集的西单商圈,百货商场要想脱颖而出,还存在很多问题。实际上,与其他商圈相比,西单商圈目前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中友百货改名汉光百货,走本土化路线,率先开发自有品牌,这由内而外的改造是否能够跑赢市场,目前还是未知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两会后重庆上海等12省份常委密集调整
  • 体育巴萨宣布比利亚离队 穆帅9000万豪砸鲁尼
  • 娱乐李天一案被提起公诉 检方认定系轮奸
  • 财经央企华泰数百员工保障房福利房两头占
  • 科技新iPad mini将大调整:或取消边框
  • 博客飞机副驾驶:紧急撤离时我们该怎么做
  • 读书彭德怀问毛泽东可知中南海"选妃"
  • 教育研究生招考血统论:老师称外校生素养差
  • 育儿姐弟疑捉迷藏躲进木箱窒息身亡(图)
  • 曹彤:人民币单边升值或将逆转
  • 西向东:降房价要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
  • 安邦智库:人民币国际化正进入新阶段
  • 李光斗:为什么中国人富有却不幸福
  • 商寅泉:两个条件引爆楼市泡沫
  • 叶檀:基金之神在中国认赔出局
  • 金岩石:华为接班换马模式不可取
  • 连平:银行业七招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 尹中立:中国楼市即将进入下跌周期
  • 华生:中国经济无需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