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针对石油危机的外交应对措施

2013年06月06日 14:48  《能源》 

  张千任

  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中,其勉力周旋于阿以对立阵营过程里所展示的外交功利策略,对当下应对中日关系变局依然值得借鉴。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各主要产油国把石油作为武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和禁运。石油危机的爆发,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严重影响了日本。日本为了使中东产油国解除对日本的石油禁运,不仅调整和改变对中东国家的政策,甚至不惜与美国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冲突,彻底表现了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外交功利性质。

  改变“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

  自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日本在中东地区的“阿以对立”结构中一直采取“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虽然招来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但也没有对日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不在阿拉伯产油国认定的友好国家行列内,反而成为石油制裁的对象,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和内阁执政危机,可谓击中致命弱点,一剑封喉。迫使日本必须改变现行的“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

  中曾根康宏通产相拜会田中角荣首相,称有必要采取具体行动,支持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土地上撤出的 1967 年联合国[微博]安理会第 242 号决议,以石油危机为契机,改变过去的“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积极推行改善与阿拉伯产油国家关系的对策。然而以大平正芳为首的外务省则认为,日美同盟关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如果日本政府稍微实行靠近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就会给日美关系带来恶劣的影响。

  为此,日本政府只好在尽力减少得罪美国的条件下,采取靠拢阿拉伯国家的对策。日本政府再次公开向阿拉伯国家表态,“坚决反对以武力获取领土,主张立即实施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迫切希望对该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美苏两国为问题的早日公正解决尽最大努力。此外,对巴勒斯坦问题,支持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平等与自决权的联合国决议。”这份表态还是中立的基调,并不能满足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对削减石油进口份额并无改进。

  经过日本政府内部讨论并与美国交涉后,11月2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代表政府发表声明,第一次明确表示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正义要求,包括支持保障巴勒斯坦人自决权的联大相关决议,以色列军队应从自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全部领土上撤出等内容。此次声明标志日本开始转变对中东的政策,虽然这与阿拉伯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中立的立场确实是很大的进步。

  11 月 28 日,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决定,取消原定 12 月份对日本追加削减石油供应 5%的制裁,但并没有立即承认日本为“友好”国家。12月7 日,沙特阿拉伯王国石油大臣亚马尼在会见记者时公开指出,理解日本政府受宪法制约而不能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但是应有“具体措施”与以色列断交。日本与以色列断交必然影响日美同盟关系,这对日本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1973年12月中下旬,日本政府派遣特使三木武夫副首相访问中东阿拉伯各产油国,三木武夫副首相除向各阿拉伯产油国领导人解释转变后的日本对中东政策外,并与各阿拉伯产油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援助协议书,先后答应向各阿拉伯产油国提供各种贷款达 30 亿美元。

  鉴于日本政府对中东政策转变,特别是能够主动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巨额经济技术援助,12月25日,阿拉伯产油国做出决定,给予日本以“友好”国家的待遇。这标志着日本摆脱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恢复了中东石油的正常供应。

  全面加强与阿拉伯产油国的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与中东没有重要的联系,1951年9月8日,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上签字,先后与日本恢复外交关系。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了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起飞时期,日本通产省制定了扶植石油化学工业的对策,大力发展重工业,推动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转变为以石油为主。

  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造成日本加强与中东国家联系的契机,以获取石油资源为中心的中东经济外交提上日程,日本开始大量从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进口石油。但是,当时日本并不重视中东地区,只是由于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才迫使日本及时调整和改变了中东外交政策。摆脱石油危机的冲击,恢复了中东石油的正常供应,也使日本认识到了对中东地区重视不足会带来严重后果。为了长期获得稳定、廉价的石油,日本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同阿拉伯产油国的外交关系。

  1974年1月,日本通产大臣中曾根康宏访问伊朗和伊拉克,与伊拉克就经济合作问题进行讨论,签订了关于经济会谈的纪要。根据纪要,日本将向伊拉克提供10亿美元贷款用于兴建一些石油和化学项目,并帮助伊拉克培训技术人员,向伊拉克派遣专家;作为回报,伊拉克向日本提供1.6亿吨以上的石油、液化天然气、石油产品等,其中包括原油9000万吨。在1974年日本还增设了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约旦王国的大使馆,增加了原来日本驻各阿拉伯产油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提高了驻各阿拉伯产油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外交工资和津贴。

  1975年9月,日本政府决定再次向伊拉克提供218亿日元贷款,建设肥料工厂。1976年1月,通产大臣河本敏夫访问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就经济合作达成协议。1976年8月,日本与伊朗签署了日元借款协定,用来建设波斯湾海岸石油化学基地。这个名为“伊朗.日本石油化学”(IJPC)的项目计划每产30万吨乙烯所需费用5500亿日元,由日伊两国对半分摊,伊朗由国营石油化学公司出资,日本由三井集团出资。

  1977年日本对中东的贸易额约占日本总贸易额的20%,中东已成为同美国、加拿大处于同样水平的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一年,日本对于整个中东地区的无偿援助为41.3亿日元,日本政府贷款579亿日元,并派遣技术专家651名,接受对方研修人员717名。对于民间企业向中东的贸易输出,日本政府给予积极援助,例如,在输出成套设备时,考虑到各种变动、工程进行中的意外事故等情况,日本政府设立了输出保险,日本企业还可以接受日本输出金融银行的贷款。

  日本在与阿拉伯产油国发展关系的同时,还注意发展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关系,1977年2月1日,巴解组织在东京设立办事处,这是巴解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

  1978年9月5日—9月12日,为了减缓美元下跌和石油涨价的双重压力,增进同中东重要经济伙伴的友好关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作为第一位访问中东地区的日本首相访问了伊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在这次为期八天的访问中,福田赳夫首相特别强调了波斯湾地区对于日本经济的重要性,称之为“日本的生命线”,福田赳夫首相高度评价了沙特阿拉伯所采取的稳健的石油政策,希望继续执行这种政策。

  在日本与沙特阿拉伯的《联合公报》中,福田赳夫首相阐述了日本的新中东政策,强调“双方在实现中东和平,以色列从包括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区在内的全部阿拉伯占领地区撤退,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权利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是日本首次在外交文书中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以色列的撤退地区。访问期间虽未签订具体的经济协定,但是福田赳夫首相再三表示愿意同中东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福田赳夫首相的中东访问将“石油危机”后日本与中东国家的亲密关系推向了高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长春市长就致120人死大火事故做检讨
  • 体育NBA-印城神塔拒恭喜热火 总决赛展望
  • 娱乐韩国小姐冠军旧照曝光被疑整容(图)
  • 财经中方拟三措施反制欧盟 空客订单或是王牌
  • 科技史玉柱营销心得:坚决不降价促销
  • 博客蒋方舟:农村人到城里谋生的原始动力
  • 读书继任公安局长不择手段争上位:前门
  • 教育北大卖猪肉校友:高考拼爹 最新大学排行
  • 育儿刘烨催促吴彦祖履行承诺早定娃娃亲(图)
  • 苏鑫:楼市投资五大最新趋势
  • 水皮:中投怎么成了烫手山芋
  • 叶檀:中美都靠房地产
  • 倪金节:中欧光伏案尚未走入死胡同
  • 郑风田:比中储粮大火还可怕的是什么
  • 姚树洁:为何中国大学还不如不上
  • 朱大鸣:抢房再现暗示楼市度过寒冬期
  • 太友:粮库火灾为何刑拘五名工人
  • 杨涛:地方国企运营亟需制度创新
  • 罗天昊:粮食连续九年增收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