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安
19世纪后二三十年,在香港华商谋求联合的艰难历程中,南北行与金山庄两大行业商人社团,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早期的南北行,在1842年香港开埠之前的一百多年,已相当活跃。当时许多广东潮汕人到南洋经商,逐渐形成规模可观的海外华人社会,他们的家乡潮州,成了对南对北的贸易枢纽。每年三四月间,潮汕商人乘南风之便,将货物用船运至华北天津等商埠,卖出后再以现款收购棉花、色布、大豆等当地土产,秋初时分借东北风开船南返,将货物转运至广东雷州、琼州(今海南),乃至南洋一带贩卖,不少人因此致富,故有“南北行”之称。
自1851年起,太平天国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唯有香港局势较为稳定,又拥有优良港口和华南要冲的地利之便,吸引了越来越多南北行商人前来设店经营。最早的有广东澄海潮商高元盛开设的元发行、饶平潮商陈焕荣开设的乾泰隆等,他们大都落脚港岛西区海滨华人新移民聚集的文咸西街,因此后来这里也称为“南北行街”。
1868年,香港南北行商号已增至30余家,由元发行、乾泰隆等多家行商东主发起,成立南北行公所,这标志着香港转口贸易发展初期华商最重要的行业正式形成。因南北行商号代客买卖货物,通常按货值收取佣金,以“九八计算”,即收取2%的佣金,因此俗称“九八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南北行全盛时期,最多时有100余家,一流商号年营业额通常在2000万元以上。
随着南北行业务越做越大,除了自办货物和代客买卖外,有的商号还兼营银行汇兑,利用一般香港华人对英资银行不信任的心理,从方兴未艾的金融业中,也分得一杯羹。
相比之下,金山庄兴起的时间较晚。1848年,美国西海岸加州发现金矿,很快就有大批华南沿海一带的华工经香港前往旧金山掘金(通称“卖猪仔”),如1852年一年,就有3万多华人从香港乘船去旧金山,同时去秘鲁、古巴等美洲各地的“猪仔”也不少。1851年,澳洲悉尼宣布发现金矿,大量华工又取道香港前往这个“新金山”。
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涌向北美、澳洲及南洋,刺激了这些地区对中国货品的需求,一批专门供应海外华侨的商号应运而生。专营北美市场的称金山庄,专营南洋市场的称南洋庄,还有秘鲁庄、吕宋庄(来往今菲律宾吕宋岛)等,其中又以金山庄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
香港的金山庄及南洋庄起步较迟,但成长速度惊人。金山庄从19世纪70年代的30余家,19世纪末已增至100多家,到20世纪20年代全盛时更达到280家。加上南洋庄、秘鲁庄等,总数高达650家。
与沟通南北方贸易、由潮汕商人控制的南北行不同的是,金山庄主要沟通东西方贸易,多由广府人经营,如一度是华商首富李升开设的和兴号,就是其中佼佼者。
以他们为代表的香港华资行商,大约掌握了晚清到民国早期香港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香港在短短数十年内成为东方转口贸易大港,功劳簿上应为他们记下重重的一笔。
感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邦彦、历史系教授张晓辉提供的支持,部分内容曾参考《香港中华总商会百年史》。主题图选自香港博物馆编《香港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