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代省长郭树清基层调研:促创新抓要害

2013年04月18日 23:21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宁佳彦

  前言:

  到4月19日,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赴鲁任职刚好满一个月。郭树清一向以锐意改革著称,因而他在地方政府的执政思路备受瞩目。

  4月上旬,他先后到东营市、滨州市,就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内容进行调研。4月15日至16日,经济导报记者赴东营和滨州两地,走访企业和农村,试图还原并呈现郭树清的首次基层调研场景。

  透过导报记者的采访可以发现,作为“学者型官员”的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清晰。郭树清在调研中透出的重视“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与“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等诸多理念,以及务实作风,无疑将带来更多关注与期待。

  “升级”是改革关键

  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宁佳彦 东营 滨州报道

  4月上旬,履新不到半个月的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与山东地方企业进行了首次一线“对话”———郭树清率省政府调研组深入东营和滨州两地,走访汽车、造纸、纺织、石油等行业的10余家企业,实地调研生产经营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倾听企业的声音。

  “抓要害问题讲,越难的问题就越提啊。”在座谈会上,郭树清显现出鲜明的“郭氏”风格。他对此行的重视不言而喻:山东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国土厅等部门主要负责人,都随团前往。三天时间里,郭树清一行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企业车间,详细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经济导报记者15日、16日在东营、滨州采访了解到,“创新”、“升级”、“拉长产业链”、“高附加值”,是郭树清此次调研中多次提及的关键词。

  从人才话题开始

  郭树清此次调研的第一站是位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的信义集团。

  “这次考察,话题是从人才开始的。”信义集团企划部部长延立民回忆说。当听到企业负责人谈及对人才的重视时,郭树清特别询问起企业有无从国外引进人才,该负责人说,“我们已经有一名美籍华人加盟到公司来。”

    曾赴牛津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的郭树清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在企业走访时,不时用英语同“老外”员工交流。郭树清希望企业能在人才的引进培养等软性投入上舍得花钱。在他看来,“没有创造性的人才和理念,就没法走在产业的领头地位。”

  在大王镇的另一家企业———华泰集团调研时,郭树清在车间遇到生产技术经营总经理李国顺。当得知李国顺接受过出国培训时,郭树清问他:“在国外待了多长时间?”李国顺回答后,郭树清笑着说:“那技术水平肯定是一流了。”

  除了对人才的关心,郭树清对自主创新也十分关注。在信义集团临上车告别时,郭树清嘱咐说,要继续搞好科研创新,不断开发高科技产品。“务实、平易近人、高级知识分子气质”是延立民对这位代省长的评价。

  “务实”也是郭树清留给华泰集团办公室主任李静海的印象。“他身上没有官员的架子,很细致、温和,而且涉猎非常广。”李静海提到,郭树清会注意到很多细节,比如说在环保方面,他对国内的标准都有一定了解,包括脱硫脱硝效率等指标。“看得出,他很细致地研究过这些内容。”

  “升级”是关键

  让李静海印象深刻的还有,郭树清在调研过程中十分侧重产业升级问题。“造纸作为传统产业,过去是高耗能高污染,目前则在朝着循环经济的目标前进。郭树清相当关注开展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情况。”李静海对导报记者说。

  作为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郭树清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问题,一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过去多次强调说,解决好“升级”问题,是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的关键之一。

  此次在滨洲调研汽车零部件企业———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时,郭树清着重谈及的依然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车间,郭树清拿起一个活塞,仔细了解产品的结构。“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怎样?”“主要给哪些产品配套?”郭树清频繁发问。

  “我们从1963年开始生产活塞,尽管零部件做得很精,但从规模效益来说还是比较小。”该公司董秘王洪波告诉导报记者,“如何从单一的小零件出发,推动产业链条向前后两端延伸,是省长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华泰集团,郭树清仔细询问了企业在黄三角地区的产业规划:“项目在哪儿规划的?”“有没有竞争力?”“下一步有没有向高端产业链提升的想法?”

  郭树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经济增长长期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上,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虽然发展程度已经较高,但高附加值的产品仍比较少。发达国家的国际公司处于有利地位,而且一直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转移,通过研发、设计、品牌、标准制定,以及营销、配售和融资,占据有利地位。”

  导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郭树清在东营和滨州多个调研场合都叮嘱企业,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他还特别提及,要尊重企业家,保障好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

  促城乡要素交融

  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宁佳彦 滨州报道

  “我在内蒙古当生产队长三年半,那是1974年到1977年,那个地方条件可不如你这里好啊。”在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波店村,山东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树清握着村党支部书记夏尚连的手笑着说。

  对答之间,如话家常。这位曾在内蒙古插过队的代省长熟稔地询问着村民集体收入、文化生活、困难户低保等问题。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郭树清与滨州市企业、社区、村委会负责人以及农民代表交流企业生产经营、城镇化、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建设等情况。

  郭树清学者型的视野和务实的观点,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郭树清看来,“未来内容广泛的社会变革将取代狭义的经济改革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打破城乡分割

  座谈会上,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韵升介绍了公司加快合村并居、社区化进程的做法后,郭树清详细询问:“现在镇上有多少人?镇驻地有多少人?他们是什么户口?”

  郭树清说,“关键是解决市民化问题,各个方面的服务都跟上去就好了。现在怕的是就业、服务业提升不上去,只是简单地把农民聚集起来,这样不行。”

  谈及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化,郭树清过去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存在多方面的不平衡,首先要调整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特殊关系。

  “来自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往往被贴上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标志,例如农民工、农村建设用地,其交换关系是不平等的。”郭树清曾在就任证监会主席后不久发表的演讲中谈到,城镇定居的农村居民,在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前,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不能享受市民的工资、社保、住房等福利,另一方面,还要省吃俭用,供养在农村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并把挣到的钱拿到农村去盖将来注定要闲置的房屋。农民工在城市依然缺少国民待遇。

  “城乡分割局面要有实质改变,最根本的是要打通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郭树清强调说,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险体系,还应把所有农村居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这是因为农民不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农村土地就不能用于抵押,农村的金融服务就很难达到城市的水平。

  在滨州座谈会上,郭树清表示,在推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上,要向边远地区适当倾斜一点。“因为离城区近的村子,补起来容易,毕竟土地值钱。但在偏远的地方,土地就不值钱了。所以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增减挂钩。”

  郭树清还提到,“企业的规划包括村子的规划,一定要和政府的规划结合起来,高度一致,把闲置的建设用地、荒地都利用起来。”

  考虑可持续性

    参加座谈会的村党支部书记们还介绍了新农村建设中以企业带动村集体发展的经验,以及为农村养老建设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做法,郭树清对此非常关心。

  西王村党委书记、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说,企业发展以后,农民向城镇集中,目前有三个问题需要企业来解决,包括农民脱离土地后的就业、居住及养老问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要把养老解决好。

  郭树清问,“养老保险都有了吗?”王勇说,“有,但是保险解决不了问题,养老需要养老体系来解决。”郭树清表示,养老是长远问题,而企业有市场风险,数年后未必还能保持这么好的盈利。“农村养老包括住房医疗这些条件都是刚性的,要考虑可持续性。”

  郭树清进一步说,从村民转为市民,社区的事情大家办,每个公民都参与,这可以发挥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服务,政府把什么事都包起来不行,企业也一样。全国的一些先进村,做法不一样,但是全包不是好办法。

  在肯定各村做法的同时,郭树清对大家说,可以探索多种形式养老,养老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养老院或养老机构集中式的养老,只能解决不到10%的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才是主要的模式。

  “居家养老配合社区服务,比方说老人生活不便,得病了随时能找到医生,需要买东西能随时找到人帮他,”郭树清说,“西王老年公寓旁边盖的幼儿园挺好,老人小孩能交流,老人也需要和别人交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本级三公预算公布:公车费近44亿
  • 体育湖人胜火箭西部第7收官 季后赛西部对阵
  • 娱乐台57岁作词人急办爷孙婚 嫩妻父欲告诱拐
  • 财经3月70大中城市仅温州房价环比下降
  • 科技大佬当年:上升期的史玉柱与陈天桥
  • 博客吕令子大学生活照(图) 戴旭回应南周访谈
  • 读书正说六宫:后妃们的"工资"差别有多大
  • 教育精英入围城 在港内地生的“七年之痒”
  • 育儿去香港抢不成奶粉抢纸尿裤?(图)
  • 冉学东:金价下跌必然预示着房价下跌吗
  • 袁一泓:呼吁彻底断绝福利分房
  • 姚树洁: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
  • 徐斌:滞胀是全球经济逃不掉的命运
  • 叶檀:黄金下跌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危机?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